王洪走轉了一圈,吉田本二郎卻不為所動,只是隨著王洪的走轉,調整一下身體方向,心中風平浪靜。
普通的日本劍道,說的很高尚,但追求的不是真正的禪意修心。一擊必殺,指的是:“生亦一刀,死亦一刀。”滿滿的舍我的殺意。
吉田本二郎卻早就參透了這一粗淺的層面,他是真正用心與劍道合一,不再追求能捨才能得的有欲階段。而是與劍各、與天合、與地合,與敵合。
如此,才能以不動的本心,達到劍道上的極限。
見到吉田本二郎這麼安靜,王洪不得不先行變招。
說起來,形意拳提高了王洪的瞬間發力,太極拳讓王洪對拳理領悟更深,而八卦拳對王洪的實戰能力助力最大。身法,是實戰的最高層次。
王洪突然間,快速的走轉起來。
高手過招,只看意識。
忽快忽慢、忽遠忽近、忽進忽退間,王洪只搶一寸先手。
在場的觀眾們都看的發愣,絕大多數人,都沒見過這種交手方式,卻都從直覺上,感覺到了王洪的思路,以身形速度,找到破綻就會向吉田本二郎發招。
也有人怕王洪會在這個過程中消耗了太多體力,不由的皺起了眉頭。
王洪一變化,吉田本二郎就開始吃力了。
他是真正的劍道高手。
從雙方的技術層面上看,王洪只在吉田本二郎的劍尖範圍內活動,半步之間就可以躲開吉田本二郎的拔刀術。但又可以抓住吉田本二郎的劍鞘沒有跟上,或者意識層面上出現一閃的忽視,向前一步,卻又會會欺身而入。
吉田本二郎有些無奈,只要他沒找到攻擊的時機,就得這樣被動的硬挺著,死守著防線。他不可能把希望寄託在王洪體力不支上,只是這時想換招,已經來不及了。
在王洪左右遊走尋找機會時,突然發現,角度原因,吉田本二郎的眼睛被光線剌激到了一下。
在吉田本二郎瞄了一下眼睛的瞬間,王洪手腕一縮,短劍放在了身側,就衝了上去。
這個動作,真讓吉田本二郎無奈,王洪的短劍正擋在他拔劍術的攻擊路線上。用中國劍術的術語講,洗格擊剌皆可運用於一心。
吉田本二郎在看到王洪那劍時,心裡更是一寒,劍身以根部沒開刃的位置,預先放在長太刀的攻擊面前。
以他的經驗,長太刀幾乎沒可能一刀切斷王洪的短劍,而王洪卻可以衝到他的面前。
要知道,在吉田本二郎拿到日軍提供的王洪所有的資料後,已經知道,王洪其實比他要強。
這個強不是指在劍術上,而是在對敵生死搏殺的次數上,在使用其他的兵器技術上。以王洪編制的四兵教範來說,長槍類、刀類、短劍類,他都做了很深的研究。甚至還有幾場徒手比賽的記錄。
吉田本二郎發現,如果王洪切進長太刀內環,就會與他在一臂之內搏殺,那時,短太刀和懷劍很難在王洪衝過來時,能順利的拔出並且使用出來。
比武沒有僥倖可言,無論是他,還是對手,都是身經百戰的武者,對於手中的兵器,已經研究的非常徹底。
吉田本二郎在這一瞬間,發現不妙,就改變了戰術。他長太刀一拔而出,腕先一挑,長太刀就向王洪點去。
可是,他卻在長太刀的如電般向王洪飛去時,一個箭步閃到了一邊,把短太刀拔了出來。
王洪反應飛快,在吉田本二郎的長太刀剛脫手,就應勢而變,他手腕一動,劍身斜斜的,搭在了長太刀上,手頭聽勁一粘,一個借力,將長太刀甩到了場外。
這時,吉田本二郎已經把短太刀拔了出來。
雙方同時一抖,都發現對方已經準備好了,只好收住攻擊的心思,又重新對峙了起來。
王洪暗道:“小日本派來的這個人,還真是沒有太多缺點的高手。”
這回吉田本二郎沒有再用拔刀術,他雙手持刀,腳下的步法也開始了移動。只是在內心中起了波瀾:“果真名不虛傳,看來只能見招拆招了。”
日本的古劍道,也就是古傳劍法,與中國武術很相似,有很多“套路”式的招法組合,在第一下出手後,順勢一組招法使出來,打速度、打反應。
可吉田本二郎知道,高手之間,速度、反應都不會有那麼多缺點,用了“套路”反會被王洪一式壓制住,丟了先手還好,要是來不及換勢,還可能直接丟掉性命。
兩人有時呆若木雞,有時互相劍身輕碰,卻總是保持幾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