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唯一國術(1 / 2)

小說:民國之國術宗師 作者:王清談

這時的香港,沒有一家正規的國術館。

以義和團、小刀會等延續下來的認識,英國人害怕武術門派糾集起來,形成一股難以控制的力量,不僅禁止中國人光明正大的開設國術館授徒,也不允許公開的切磋武功。

這是為什麼五十年代初有名的吳、陳比武,要在澳門舉行的原因。

但是,王洪的劍術學校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在劍術學校的籌辦過程,有何爵士的全力支援,錢財物力,場地房宅,都是儘管挑最好的去做。

在王洪與英國人坐在一起,磕磕絆絆的交流中英劍術時,這家劍術學校就得到了英國人的支援,成為了香港唯一特許的武術學校,雖然只是專門教劍術。

這裡即有英國人對王洪劍術的好感,也有王洪與何爵士辦校思路的原因。

以英國人的認識,國術館,教的是一門一派的拳腳兵器,拒絕外人,不可見不可知的內部規矩甚多,卻沒有規則制約。

而劍術學校,則是劍術愛好者接受指點,自由練習的公開場所。規矩公開,場地公開,規則公開,愛好劍術的英國人和其他歐洲人隨時出入,沒有英國人擔心的地方。

有英國人的支援,在何爵士的資助下,劍術學校很快就開學了。

學校是開門教學,有教無類,但是這個費用,就難免讓一般人望之生嘆。

何爵士的想法很簡單,能進這劍術學校學習的人,起碼得是富貴家庭,如果什麼人都能進得了門,那就失去了他投資這所學校的意義。

所以學校表面上看,有錢就能進來,但進來之後,有一處堪稱豪華的專門練劍場地,就不是人人能進的。

除了外國人,不是何爵士指定的人,都將止步於門外。

普通的學員想進去,除非是劍術水平達到了外國人認可的程度,這也給一些普通富家子弟一些希望。

因為何爵士個人出資建立這個劍術學校,跟王洪提的就只有這一個要求,所以,王洪也理解。

何況,這事也有吃人家的嘴短的問題。何爵士請王洪執教這劍術學校,送房送車,高薪加補助,雖然對他這香港鉅富而言,不算什麼,可王洪拿到手,也覺得心有不安。

就這樣,王洪在香港開始了教劍的事業。

劍術學校一開張,吸引的不是中國人,而是在港澳和廣州、廣州灣的歐洲人。歐洲劍術是男女老少都能參與的一項運動,這些歐洲人遠在亞洲,能交際又能運動的,只有馬術,現在多了一樣,就有不少人天天泡在劍術學校裡。

他們沒事跑到劍術學校的專門場地裡,以劍會友,練劍結束後,還有專門的場所讓他們喝個茶、稍事休息,順便聊天交流,劍術學校頓時成為又一處新鮮的高階社交場所。

這才是何爵士的真實意圖。

他本人也常來這裡,學學太極劍,喝喝茶,與這些外國人談談生意和各國風俗,忙的不亦樂乎。

卻苦了王洪。又得教剛剛入門的學員,又得輔助有一定基礎的學員,還得指點那些沒事過來練劍的外國佬,一個人當幾個人用。

王洪不由的就想到從各地國術館招幾個助手過來。

香港本地,雖然沒有明面的國術館,可以不公開的方式,或者以教體育的名義順便教拳,或在家裡開設私場,或聚焦在村頭、巷尾、天台上教拳練拳的地方還有不少。

比如香港精武體育會,蔡李佛的武館等等。私下教拳練拳的拳種,主要是珠江三角一帶的地方拳種和福建過來的拳種,還有一些客家人練的拳種,以黃飛鴻的洪拳、蔡李佛拳習者最眾。

而北方的拳種剛剛南下,還沒有廣泛的練習人群。

王洪也不知道各地相熟悉的國術館有沒有合適的人手,就先發電報,先把三個內弟叫了過來,劍術不會,先幫忙打雜。又往山東老家發電報,問姥爺有沒有來南方的想法。

在這些人還都沒有到來的時候,因為兩個比武,劍術學校一下子就在粵港澳出了名。

這不是王洪與人比武。

第一次比武,是兩個歐洲佬,因為私人原因,居然要持劍決鬥,還把決鬥的地點放在了劍術學校。

這時的歐洲已經明面禁止了持劍決鬥,但私下裡,仍然不時發生。

可香港只有管理中國人的規定,卻沒對外國人比武做出什麼硬性的要求。

英國人便以法無禁止為理由,即不同意,也不反對,任由事態發展。

在一幫生怕事不大的外國佬的起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