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劍術學校(1 / 2)

小說:民國之國術宗師 作者:王清談

多數電影裡,騎兵都是刀立如林,可與很多人的認知不一致的是,在20世紀初,有關騎兵刀是劈砍好還是穿刺好的經典爭論中,英國人選擇了後者。

英國人的看法,還是受到安吉洛家族的影響,這三代人,將軍刀體系原有的劈砍為主,改成為有劈有剌的完全體系,但最終,傾斜到突刺技術上,使軍刀劍術變的比之前更迅捷有效。

而中國人對刀的習慣,同樣也是劈砍為主,以至於唐代以後,刀和劍顯的涇渭分明,直到民國時短兵這個概念提出來。

相比之下,日本刀的儀式感還是很強的,卻也沒有從技術本身研究刀劍的技擊作用。

在留學生們的幫助下,王洪總算明白這幾個突然上門的軍官,是想做一下劍術交流。

幾個英國軍官見王洪很欣然的接受交流,便引著王洪等人去了附近的劍術學校。

在路上,為了打消王洪的困惑,或者不讓王洪誤以為是挑戰,他們特意說明,這是友誼性質的交流。並且介紹了英國的劍術學校。

王洪這才知道,在英國,也有不少這樣的劍術館,雖然往往有健身性質或者與健身館放在一起,但也可以與中國的國術館可以比較。

劍術館裡,學劍的英國人有男有女,甚至女性的比例還不少,都在一絲不荀的練習著,這讓持教和訪問過無數國術館的王洪都有些汗顏。

民國的國術館,還真沒什麼可說的,就是教眾人‘體操’的地方,不論器械還是拳腳,都是個人練習,動不動,還搞個體操隊型去練拳。連對練,都是挑出來的人。

教實戰的國術館除了中央國術館,就是山東的兩個大國術館,其他地方的國術館,多半教徒弟,極少有教學員的。

在普通的國術館裡,想學技擊交手,只有兩種。

一種是拜師,不拜師,就是普通的學員,就別想學太多。

另一種,就是做為教師高興了,給你講講手。

講手,就是讓你一拳慢慢悠悠打過來,那教師在這一拳之間,做三五個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動作,以表達他這招式如何精絕。

更多的時候,這些國術館的學員,都是聽教師吹吹自己打敗誰的故事,高興時,看著教師拿在場的學生復原一下現場。

這兩種方式,都極不靠譜。

而英國的劍術學校,幾乎都是捉對練習。

初學的,都有高水平做陪練,還不時的指點動作。有一定水平的人,便互相喂著招,一攻一防練的不亦樂乎。水平高的,穿著護具,拿著劍尖處理過的訓練劍,在那裡你來我往。

這幾個英國軍官應該是常客,就引著王洪到了一個空下來的場地上,介紹了一下這個劍術館,又詳細講解了訓練劍和護具,然後說起了規矩。

這幾個軍官希望王洪能用他們的規矩比試一下。

這看起來有點不尊重人,卻是聰明之舉。

這時的英國還是日不落帝國,軍官們都會派到世界各地,所以見識到的劍法,也許比王洪還要多,多少年的征戰與交流,這些英國人深知規矩的作用。

特別是殖民地中,有很多土著劍法或刀法,種種古怪的方式,讓英國人知道,脫離規矩根本沒辦法交流。

其實沒有規矩的說某種劍術厲害,也真是耍流氓。直接去說哪門拳拳術厲害,更是如此。

王洪聽明白這規矩後,發現也沒限制住他多少,沒急著答應,而是拿上訓練劍習慣了一會兒。等感受了訓練劍的重心和技術特色後,覺得這劍不影響他發揮自己的劍學,這才應允了下來。

在王洪穿戴護具的時候,一個叫愛德華的英國軍官已經做好了準備。

王洪瞄了幾眼這個英國軍官的熱身,發現英國軍刀有著鮮明的特點。這愛德華的弓步與中國的半馬步很接近,突剌的時候,後腳一蹬,前腳的腳跟居然是貼著地面摩擦而進,身形幾無起伏,動作隱蔽、迅捷。

王洪不由的心想:這歐洲的劍術,來來去去就是那幾招,單對單這種場地較量卻不照中國劍術差多少,如果去掉所有的花招,可能東方劍術就多了個身法。

劍術學校的一個教師充當這場友誼比賽的裁判。

除了確定規則,裁判做的第一件事,是檢查雙方的劍尖。這劍尖經過處理,沒有什麼傷害性,但裁判還是仔細的檢視一翻。

兩人下場,互作了半天試試了一下交手。英國軍刀的劈剌技巧很精細,不得不說安吉洛家族百年的研究非常到位。

王洪的思路很明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