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三回九轉是一式(2 / 2)

小說:民國之國術宗師 作者:王清談

學起三拳三劍,王洪這才發現,有體系的拳學,拾階而上,步步升蓮。

不管後世之人怎麼形容孫祿堂,否認不了一個事實,他出書最早,內容的提煉與總結上,讓全武術界的人服氣。

也由不得武術界的人不服氣,在那百分之二三的識字率的晚清民初,三大拳的出山代表人,楊無敵楊露禪、董公公董海川、半步崩拳打天下郭雲深,全沒留下過親筆文書。武術圈的不知道多少人,是從拳譜開始識字的。完全不是後世人所想,誰能寫就能寫的。

在此之前的武術書籍,公開發行的極為罕見,有歷可考是1911年,才出現了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武術書籍。而孫祿堂的《形意拳學》1915年出版時則是最早全部使用本人拳照的武術書籍。

這在當時是極為不可理解的事情,在其後幾年出版的一本武術書裡,只放了幾張照片,作者就說“不惜精神”。因為當時社會上流傳著,拍照多了,能把人的魂攝進去。何況拍照也非常昂貴,一張照片兩塊大洋,好壞還皆由攝影師決定,出本書也得下大血本。

以至於書一出版,總有人跑來問他,你的精氣神沒被照片吸走啊?有人甚至還跟他試下手,這才服氣。

孫祿堂從寫書的過程中,一遍遍的篩選提煉,最終把自己的理論方面提高了起來,總結出一個體系。

他從晚清走過來,所學和所理解的,全是舊體的學說,一般人看不明白,可是清末的老文人,就都跑過來要漲漲見識。結果是清末的文武狀元和不少知名學者都跟著他學習拳術。

他的名聲,也是在這時才真正全國聞名。

這年代,武人想在主流社會中出名很不容易,得先在文人中得到認可。在孫祿堂之前,只有一個人,做到了身為武人而全國聞名,那就是大刀王五,藉著“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在天下文人間傳揚。老霍霍元甲,還只是聞名於津滬一帶。

就象王洪學拳時,苦著臉問道:“老師,有些描述,我聽不明白”。

孫先生無奈的說:“我用儒釋道三家解釋,都費盡口舌。為了明白你們青年人說的科學,我去清華大學聽了不少課,可放在身體上,還是無法解釋。三回九轉是一式,功到深處自然知,到時你再拿來互證吧”。

三回九轉是一式,是孫祿堂比較推崇的一種階第層次,也是他師爺郭雲深先生的說法。

郭雲深先生留下拳譜這事兒,存疑。《拳意述真》一書裡,把很多形意拳的前輩們說的講的總結了出來,可比較讓人無語的是,這些前輩中能熟背拳譜的人不少,可能提筆寫篇文章的人,不多,象郭老先生的文化水平就沒那麼高。很可能是郭老先生的一些話,被孫祿堂總結了出來。象單刀李存義老先生、***大神薛顛的書都是由別人執筆,他們在一旁口述的。

三回九轉是一式。

三回者,明勁、暗勁、化勁。如同練丹之火候。

九轉者,本是道家內丹術的術語,引用到了拳學上。指的是,明勁之剛,暗勁之柔,剛柔悉化,直致中和,進入學術之大道。

三回與九轉,落到一個式子上,就是三體式(拳術規則)。也就是說不管是練明勁、暗勁、化勁,招式同為一式,別無他樣,只是在勁路上有所不同。

------

每章一句:形意拳的發展史,最早只遵行六合二字,拳不過五行六象(五行拳和十二形的一半),簡而精幹,所以河北形意郭雲深到李存義、孫祿堂、尚雲祥這個年齡段的形意弟子,都是一方高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