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在站在那裡翻《形意拳學》這本書時,邊上也有一個跟他同樣在翻看的年輕人。
出門時,那年輕人正好走在身邊,看到王洪手裡拿著《形意拳學》,就問王洪:“你練形意的?”
王洪知道人家是看他買《形意拳學》才問他的,就說:“這書寫的有意思,我買回去看下”。
年輕人說:“我在一家拳館裡學形意拳,你要是對形意拳有興趣,可以跟我去看看”。
這真是喜出望外了,王洪謝過這人,就跟著他去了那拳館。
年輕人自我介紹了一下,說他剛在拳館裡報名。
隨後,他開始對王洪說起形意拳的前輩高人們,如何打遍北方數省無敵手的歷史。這拳館的邢師父如何的名家嫡傳、比武奪魁、掌驚日本兵的故事,聽著很讓人熱血沸騰。
等到了拳館門口,王洪卻站在門口,請那位年輕人先進門,跟裡面的邢師父說一聲:王三過來拜訪。
這年輕人一下子就愣住了。到這時他才明白,原來王洪也是練過的。
不一會兒,館主走了出來,是個大個子,拱著手對王洪說:“在下姓邢,王兄弟有何貴幹”。
王洪見這人用國術館的方式,也放鬆了下來。拱著手說:“聽剛才那位朋友說您這裡教形意拳,就過來看看”。
邢姓館主以為是同門,愣了下:“王兄弟學過形意拳?”
王洪搖了搖頭,拿起《形意拳書》這本書:“我剛買了這本書,感覺挺好的,不知貴館能不能給看下演練?”
邢姓館主有點哭笑不得:“這位作者極其有名,按輩份是我的師伯,只是各支有各支的章程,你要拿他的書看我的,有些地方對不上號”。
王洪心想也是。
不過那人說:“王兄弟是練過,能不能練一手給我們看下?”
這是武林交往的常識。
友好的見識對方的東西,一個是互相表演。再一個是友好的交手。可王洪報的是王三,明顯不是真名,邢館主也只是對等的說了下姓氏,就算雙方都沒有惡意,也都放在泛泛點頭的交往上,提交手就是交惡翻臉。
王洪點了下頭,說了聲好。
邢館主立刻拱手,走在前面,把王洪引進了拳館。
隨後請王洪演武。
王洪對著牆上掛的,這拳師的師門畫像拱了拱手,就從兵器架子上拿了一把練功用的禿尾巴劍。
練功劍因為重些,所以比正常的三尺劍短,王洪提在手裡掂了掂重量,感覺還可以,就走向了武場中間。
劍術有“鬥劍”、“舞劍”兩大類。“鬥劍”春秋戰國時期留下來的方式,劍士之間技擊的方式,指的是實戰劍術。
清代,劍又分成文劍武劍,區別在於劍袍長短,文劍的劍袍與劍身同長,武劍頂多半尺多。
禿尾巴劍,是指不配劍袍的劍。是鬥劍時代的標準樣式。
手持三尺青劍,說的是劍身長度,劍袍自然沒人理會。
按《周禮》所言:劍長三尺,重六十兩,為上等劍,上等勇士用。此話留傳至今,所以一說,就是三尺長劍。
但是,古尺與今尺不同。
丈夫一詞,來自商代,那時的一尺才17厘米左右,以此計算,人高約一丈,所以有此詞。
周代的三尺長劍,不過66厘米。
王洪先右手倒持著劍,對著圍過來的人團團拱了下手。
隨後,王洪小胳膊一抖,劍柄在手掌上就擰了過來,變正持長劍。
光這一手,就把邢館主和圍過來的人鎮住了。
這一支形意拳,還是形意門習練器械最多的,刀槍劍棍和各種奇門兵器都有。可時時琢磨的,多是拳術本身。
他們見到這位該客劍勢一起,不似自家劍法那麼規矩,殺氣撲面而來。
最可怕的是這人的眼神,似視人如無物般,只隨劍勢而變,身劍一團,劍未致,氣勢先致。
王洪一個小手法,開勢之後,就把一些散劍招式串起來,在這場地上,走起劍來。
劈、砍、剌、撩、剪、掛、劃、裹、撥、圈,他拿出了這擊劍十法,五攻五防,互為補充,相輔相成,隨意變化著各種招數。
攻防身法意思一下,卻在勁力上,沒有藏私,王洪每招每式都將勁力貫在劍尖上,使劍身如一,劍如臂使。懂的,不懂的,都能看出來劍劍要命。
散劍比較簡單,但把各種情況都考到了,配合身法步法,與一套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