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並不是秘密級的情報,兩人就當佐餐料,慢慢的說起了中國武術與日本武道的區別來。
日本的武道發展史,先是在唐宋明時期向中國學習各種文化,到了江戶時代(明末至清末),仍與中國兵書使用同樣的表述,如武術、武藝、武技等,其《兵法秘傳書》、《武術早學》(包括這一時期朝鮮的《武藝圖譜通志》)等重要武學記載,都嚴重受到戚繼光《紀校兵書》的影響,純樸的禪解武術的精神層面開始成形(初期武道/武士道)。
明治時代,日本的武道正式出現了。《武道規範》(1895年)一書定義了武道,包括了劍術、武士道思想這些內容,看似‘道’字比‘術’、‘藝’要牛,可內容上,稍一改變就成為鼓吹忠誠武勇的****洗腦工具。
用中國人的話講,叫雜學偽道。
一直到被打老實後,才又回到武道二字的正解路上。
而在這一時期,中國的武術家們提出了兩個思路。
一個是國術概念的提出,另一個是開創了以武入道。
國術一詞在1927年出現,目的體現在中央國術館的口號中:“強種救國,禦侮圖存”。
這時的中國人已經看出了國家將面臨的危難,希望普及能實用的武術,甚至想著‘哪怕練了能多搬一箱炮彈也好’(ps:這是一位有名的民國大佬說的話,樸素卻不合實際。當時的大環境,多數人想的是,練了能多吃兩個饅頭)。
後者,以拳師孫祿堂為代表,在其師北京最有名的八卦拳師程庭華倒於火槍之下後,領悟到了拳頭與冷兵並不能阻擋步槍火炮,便將自身拳術推向極致,走向了拳與道合之路。
這裡的‘道’字,與日本人的武道不是一回事。
這些前賢,或用東方的古典哲學,或用西方體育、醫學等理論,去追求和表達運用身體的道理。
道這個字,在中國人的眼裡,就是通天大道。
所以中國的武道,是在身體中探求真解、推導正解。ps:這時期的武術主要是拳術。冷兵急速消退(參見老舍的斷魂槍),但正統的門派都保留器械,劍術、大槍居多,以示不忘虎賁之源、持戈之道。
武藝(國術)與道藝之爭,便是這兩類的觀點延續,糾纏至今,也無法整合。
打個比方,當代人覺得沒用的推手,真實的意圖,讓人體驗雙方身體的中心線、重心線、形態變化等在搏鬥中,到底哪些要素起了作用?有什麼功效?如何去利用?……。
去掉練成亂七八糟的成份(假師父與假拳),推手的本質是研究為什麼的道理,重在探索身體的微妙。經歷階第訓練,就可以體現在國術應用上。
這也是越能打的人,到老了,越喜歡琢磨太極拳(或改成了接近太極拳練法)的原因。
這便把庶民之劍,在自我修養的大道中,轉變成了天子之劍!
(先講這些,作者寫小說,寫著寫著,就感覺變成寫論文了)
ps:這些文字有些生澀,但屬於正確的武術觀,有助於理解本書後面將會寫到的國術進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