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些年,大順朝廷成功入關了印度,漢人為主的朝廷開始在印度搞土地改革,顯然已經準備在印度正式紮根了。
印度土地富饒,人力資源充沛,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適合建立傳統的神州朝廷。
農業帝國的生產效率遠超遊牧組織。
大順的漢人貴族和軍官一旦在印度紮根,就慢慢開始覺得北方的草原就是累贅了,與蒙古人的關係也就開始疏遠了。
但是與此同時,大明已經把鐵路修到了哈密,已經貼著順國北疆的邊沿了。
順國的北方邊疆屬於蒙古人。
有了鐵路這種交通工具,大明與蒙古人之間的貿易活動迅速增加。
蒙古人直接跟大明人貿易,透過草原特產能換到的東西,比跟順國朝廷從印度榨取的東西精緻多了。
民間的走私活動,半官方的滲透行動,在可見或者不可見的地方不斷滋長。
順國朝廷不希望與大明過多的往來,希望北方的蒙古人依賴印度本土的物資供應,而不是直接從大明那邊換。
所以說順國朝廷這幾年一直在想辦法,想要限制與大明的貿易和走私活動。
這導致蒙古人與順國朝廷更加離心離德。
李策凌討論這種敏感問題,直接沒有找普通的蒙古人來,但是身份特殊的渥巴錫叫上了。
渥巴錫雖然也算是準噶爾蒙古人,但是他不是中亞和西域的本土蒙古人,而是帶著族人從俄國跳槽過來的。
所以渥巴錫在順國的蒙古人群體中比較孤立。
關鍵是渥巴錫的部署和同族,大多都集中在順國西北部,在與俄國交接的地方,而不是東方的大明旁邊。
渥巴錫跟大明沒有什麼直接利益糾葛,可以在這種問題上發表相對客觀的意見。
渥巴錫聽到點名,認真斟酌了一下語言:
「稟陛下,臣覺得明國皇帝好大喜功,應該不會就這麼徹底停下來。
「他們現在停止戰爭,很可能只是短暫的休整,甚至很可能是要再次升級作戰武器了。
「明國皇帝在過去三十多年間,就這樣組織了兩輪大規模戰爭。
「第一輪有三場戰爭,分別是滅阿曼同時征服北非,北伐滅清順便征服朝鮮,最後是徹底收服日本。
「第二輪也有三場戰爭,分別是迫使葡萄牙屈服,奪取西班牙的殖民地,插手歐洲大陸戰爭。
「兩輪戰爭之中,每一場單獨戰爭持續的時間都不長,第一輪的三場戰爭都只打了一年。
「但是在開始戰爭之前,他們的準備週期其實很長,他們要更新他們的武器裝備。
「基於此前的經驗,臣覺得少則年,多則七八年,明國朝廷和軍隊休整準備完成後,肯定會開始新一輪的戰爭。
「目標也許是奧斯曼,也許是俄國,又或者是我們大順……」
李策凌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非常的明顯,但是渥巴錫似乎卻故意沒有完全回應李策凌的意圖。
李策凌表情沒有什麼變化,順著渥巴錫的話直接挑明瞭目的:
「那如果大明接下來以大順為目標,我們現在開始應該怎麼準備防範呢?」
渥巴錫稍微遲疑了幾秒鐘:
「按照臣的瞭解,明國皇帝雖然好大喜功,但是卻又非常的謹慎,非常的懼怕傷亡。
「為此他不但下大力氣革新武器,還孜孜不倦的招募僕從軍。
「在戰爭開始之後,他又追求速戰速決。
「不願意主動進攻法國,不願意跟拿破崙打全面戰爭,而是用談判和招募藩國結束了戰爭。
「基於這種分析,臣認為我們只讓明國皇帝感到棘手,沒有辦法用較低的傷亡和消耗打敗我們,那他們就可能會放棄戰爭。
「參考大明的經驗,組織軍屯衛所,組織大規模的民兵,發動所有分了土地的平民參戰。
「只要能讓明國主力軍疲於應付,我們就能有機會成功了。」
渥巴錫說的似乎很有道理,但李策凌聽完就忍不住提醒了一句:
「按照歐洲的情報,拿破崙做了跟我們類似的事情,將征服的大部分土地分給了當地農民。
「但明國軍隊抵達的時候,得到土地的農民卻並沒有抵抗。
「明國宣佈保護他們已經分到的土地,還把拿破崙分給法國軍官的土地也拿出來,繼續分給當地的所有平民。
「結果德意志地區的平民迅速倒戈,成了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