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反向焦土戰術(3 / 4)

小說:大明不革命 作者:王子虛

戰場上的戰爭烈度從一開始就比較猛烈,遠遠超出了印度等地區的規模。

因為印度戰場是比較孤立的,可以相對獨立的實施特定的戰術。

歐洲和天方戰區情況複雜,有許多比較關鍵的節點和戰略要地,應該儘可能快速的奪下來,讓己方的戰略戰術更加自由。

首先是波斯灣內部。

波斯灣南北兩側的海岸線,絕大部分都屬於大明所有,但中間卻有一段是奧斯曼佔據的,將大明的海岸線分割成了兩段。

奧斯曼控制的兩河流域,是波斯灣周圍最適合耕種的地方,可以為荒涼的波斯灣南岸供應物資。

奧斯曼也能透過兩河流域進入波斯灣地區,這更是大明不願意看到的。

特別是朱簡烜還知道這片地方也有豐富的石油,所以將其列為必須重點奪取和控制的地方。

所以在正面的戰爭正式打響之後,波斯灣南部和北部的大明陸軍同時出動,在空軍和海軍的支援下南北夾擊。

天上丶地上丶海上的進攻一起來,恐怖的爆炸和密集的子彈同時出現,奧斯曼在兩河流域沿海地區的駐軍直接被打懵了。

港口和城市的炮臺直接被天下落下的炸彈掀翻,港口的守軍在機槍和火炮的壓制下根本無法抬頭作戰。

大明軍隊再次憑著巨大的火力優勢和時代碾壓,強行奪取了港口和海岸線控制權。

正面戰鬥只持續了不到三天,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趕路和納降了。

奧斯曼的守軍一部分在混亂中死亡,一部分在潰敗之後向內陸地區逃亡,大部分還沒有弄清楚情況,就已經變成了俘虜。

大明軍隊控制了海岸線之後,提前準備好的工程船馬上出發,在陸軍的保護下去清理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河道。

兩河流域的這兩條河,本來徑流量就不算大,河道也不算深。

奧斯曼人還在順國的建議下,在兩條河道的下游河口沉入了大量巨石,形成了大量的暗礁。

現在稍微有點規模的內河船舶,都就無法正常駛入兩河的河道了。

現在得先把河道扒拉乾淨,才能利用河道輸送物資,否則就要修鐵路和公路了,那效率就實在太慢了。

在地中海方面,地中海東岸的奧斯曼南部邊界地區,天方戰區的陸軍順著海岸線由南向北進攻。

奧斯曼按照順國的建議,對安納托利亞高原以南的這些土地,自認為非常難以防守的地方,實施了堅壁清野的焦土戰術。

放棄沿海的小型居民點,只保留規模較大的港口城市,維持城市後方的補給線。

大部分居民都遷入內陸地區生活。

大明天方戰區的陸軍在這裡也沒有遇到多少抵抗,同樣也沒有貿然開始進攻奧斯曼的內陸地區。

不過不是和印度一樣準備反焦土,而是將飛機集中抽調去執行另一項更加重要的任務。

地中海戰區提督納爾遜有個計劃,準備直接突襲奧斯曼首都伊斯坦堡。

對於大明的將領而言,這個計劃都是頗為大膽的。

對於奧斯曼人而言,就是根本想像不到的層面了。

奧斯曼人知道大明的海軍非常強大,但是伊斯坦堡的位置實在是太優越了。

伊斯坦堡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一側,海峽外面是馬爾馬拉海,再外面是達達尼爾海峽。

再外面是愛琴海,再外面才是地中海。

大明的海軍要進攻伊斯坦堡,首先要穿過小亞細亞半島和希臘之間的愛琴海,再透過達達尼爾海峽和馬爾馬拉海。

關鍵是這些地方周圍全部都是奧斯曼的領土,

也就是說,伊斯坦堡雖然是沿海城市,但卻位於奧斯曼的內陸腹地之中,距離外面的公海至少有八百公里的距離。

奧斯曼不認為別人能從地中海一路衝進來,關鍵是衝到伊斯坦堡的時候還能保持足夠的戰鬥力。

奧斯曼在愛琴海的島嶼上,在馬爾馬拉海周圍,都有駐防的軍隊和炮臺。

特別是達達尼爾海峽,長度六十多公里,寬度只有幾公里,現在兩側已經佈滿了炮臺。

奧斯曼人想不到什麼東西能夠硬闖這種地方。

按照正常的思路,大明就算是海軍強勢,也會先在愛琴海周圍攻城略地,佔領愛琴海兩岸的土地,以及距離達達尼爾海峽更近的島嶼。

然後再以這些島嶼為據點,繼續向內陸的海岸線進攻。

奧斯曼有足夠的時間組織更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