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就連投降的機會都沒有了!」
李策凌也是上頭了,同時也知道大明短時間內沒辦法把自己怎麼樣,所以直接針尖對麥芒的懟了回去:
「原話奉還給伱們,現在是最後的機會,若不趕緊倒戈卸甲來降,滅國大禍不日將至。」
馬衛國這下子算是徹底無語了,現在看著李策凌像是看一個死人一樣:
「算了,我不屑於與你爭論,詔書已經送到,告辭。」
李策凌板著臉擺手,讓人把馬衛國趕出宮去。
然後與自己的主要親信大臣開會,象徵性的討論一下已經推演過無數次的戰爭規劃。
與此同時,聖彼得堡的俄國君主亞歷山大,伊斯坦堡的奧斯曼君主塞利姆,也都收到了大明使者送來的類似通告。
大明朝廷以公文的形式,歷數了斥責了他們的罪惡,並正式要求兩國君主徹底投降。
俄國和奧斯曼兩國收到的通告,與順國的那封略微有些不同,大明還真的給他們稍微開了一點條件。
到目前為止,大明並未與俄國有過正式的直接衝突,大明與奧斯曼此前簽訂過停戰協議,所以現在給他們一個最後的機會。
允許羅曼諾夫家族擁有一個莫斯科公爵頭銜,以後作為大明的藩國繼續統治莫斯科周圍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奧斯曼蘇丹可以獲得一個安卡拉公爵頭銜,以後作為大明藩國統治安卡拉周圍的土地。
不過同時也警告他們,這是最後通牒和最後的條件,他們只能選接受或者拒絕,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若是兩國君主拒絕這份最後通牒,那大明將在三日後對兩國正式發動全面進攻。
雙方的戰爭正式開始後,大明就不再接受他們的投降了。
在俄國人和奧斯曼人看來,這其實是一封宣戰通知,約定三日後正式開戰。
那個莫斯科公爵和安卡拉公爵,與現在的地位相差實在太遠,他們是根本不可能直接接受的。
俄國君主亞歷山大和奧斯曼君主塞利姆,聽完通告之後送大明的使者出宮,然後不約而同的問自己身邊的近臣。
自己是否應該離開首都,到內陸地區去指揮作戰。
原因也很簡單,他們都知道大明的海軍非常強大,而俄國首都聖彼得堡和奧斯曼首都伊斯坦堡,都是沿海的港口城市。
戰爭一旦爆發,這種港口城市都將直接面臨大明的艦炮威脅。
雖然兩個城市都在海灣和內海深處,不至於被從外部公海直接襲擊,但是他們不太確定自己的海軍能阻攔大明海軍多久。
他們在這幾年都專門瞭解和分析過,大明軍隊在過去二十年內的歷次戰爭行動。在北伐滅清的戰爭中,當時還是吳王的朱簡烜,就直接指揮海軍從海路出發,突然襲擊了清國的沿海港口。
佔領清國主要港口,封鎖了清國的出海通道,然後直接用船送陸軍登陸,包圍了清國國都,最終迫使清國皇帝直接投降。
在對葡萄牙的戰爭中,大明也是用海軍直接襲擊佔領了港口,然後迫使葡萄牙國王投降。
在後續的美洲和歐洲戰爭中,大明都習慣於採用以海制陸的策略,採用襲擊控制港口進而控制內陸的戰術。
大明還有一種特殊的飛行騎士,能夠在空中偵察並直接發動進攻。
這種飛騎士協助海軍和陸軍,讓大明的進攻手段更加的豐富多樣,更加的難以對抗。
所以過去的這幾年,俄國和奧斯曼君臣都做好了放棄首都的心理準備,也做好了遷都內陸的準備。
俄國人準備還都莫斯科,奧斯曼準備遷都安卡拉。
不過,他們現在也只是做好了準備,卻並沒有提前遷都內陸。
同時在面對大明的「宣戰通知」的時候,也只是考慮遷都,並沒有立刻動身。
這說明他們對大明軍隊的認知仍然頗為有限,根本不清楚他們與大明軍隊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實際上,他們三國現在沒有直接投降,也只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大明有多強大。
現在大明主力軍隊的總體水平,放在二戰時代都算是先進的。
步兵制式武器,是高水平的栓動步槍,普遍列裝了重型機槍和班用輕機槍,特殊部隊還有衝鋒槍。
軍隊中有大量的兩輪和四輪機動車輛,有大量專門的貨車和運兵車,有大量的飛機和火炮支援作戰,還有各種裝甲戰車。
主力部隊普遍列裝了戰場電話裝置,分支部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