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北方核心區建設規劃(2 / 3)

小說:大明不革命 作者:王子虛

本來就應該是諸多河流入海的地方。

這裡經常性的洪水氾濫本來就是正常現象,這裡本來就不適合大搞工業和城市建設。

這也是應該考慮和借鑑的歷史經驗。

等到天津依賴順天府指定海港的優勢,形成大範圍工業區和居民區的時候,再想調整就晚了。

與此同時,現在也已經到了應該大規模整治黃河的時候了。

統治中原大地的朝廷必須治理黃河,否則中原地區沒辦法穩定,這是自大禹治水以來的宿命。

黃河上一次自然改道是1048年,從地勢較高的山東地區的東漢故道,向北偏移到了地勢更低的河北,在天津地區入海。

但當時的天津地區是北宋與遼國的分界線,若黃河的河道繼續向北滾動,就會進入遼國境內。

那樣遼國就能夠在本國境內過黃河,順著華北平原南下進攻宋朝。

宋朝就會失去黃河這條天然防線。

所以北宋朝廷就想把黃河強行改回地勢更高的山東。

結果就是勞民傷財幾十年也沒有搞成功,還把富裕的河北搞的一片糜爛。

到了南宋初年,南宋守軍為了抵禦金軍,在1128年主動掘開了黃河大堤,人為導致黃河再次改道。

這是黃河有史以來第一次流入南方,開始了持續七百年的奪淮入海時代。

在奪淮入海階段的前三百多年裡,黃河只是確定會從淮河的入海口入海,但是黃河注入淮河的地方卻經常變化。

直到萬曆年間才被潘季馴強行固定下來。

原本非常的安靜溫和的淮河,被黃河注入搞得下游大面積糜爛,從未有過大規模水災的地方,開始隔三差五的發大水。

唐宋時代富庶的江淮地區變成了朝不保夕的黃泛區。

元明清三代朝廷,在保淮和保漕之間都無可奈何的選擇保漕,不得不持續放任淮河下游斷斷續續的泛濫。

黃河本來就不適合繼續留在淮河的河道里。

就算是朱簡烜對黃河放任不管,黃河攜帶的泥沙繼續積累幾十年後,黃河也會自己強行決口向北的。

原有歷史上這次改道發生在1855年。

而且在這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黃河就已經開始隔三差五的小規模決口了。

寫海國圖志的魏源曾經提前十三年發出警告,認為黃河在南方已經快要撐不住了,放任不管的話肯定會大規模爆發。

當時的清廷忽視了魏源的意見,黃河在1855年發生了大規模決口。

不受控的黃河改道,實際上是放任河水在大平原上隨便流淌,直到河水自己找到合適的河道,慢慢的歸攏進這個新河道里。

如果沒有人為干預,這個過程會持續很多年,形成大範圍的持續性氾濫區。

現在提前幾十年開始規劃新河道,提前給黃河準備好更合適的入海河道,然後人工誘導黃河提前切換過去。

應該有機會避免自然改道的水災氾濫。

其實,當初如果沒有兩宋的瞎操作,黃河應該能在河北地區持續流淌數百年。

黃河泥沙在天津堆積幾百年,天津地區早不該那麼的低窪了。

黃河下游主河道相對穩定的時候,在入海口的三角洲區域也會經常性的小範圍改道。

河道會在一個扇形範圍來回擺動,把三角洲的地勢不斷墊高和加大。

現在對天津和黃河的合理的安排,應該是禁止在天津範圍大規模建城,把這塊低地作為華北河流的專用入海區域。

正常年份可以作為獵場或者牧場使用,在洪水氾濫的年份可以作為洩洪區。

反正大明和吳國都不缺少耕地。

要完成人工引導黃河改道的大工程,用現在的傳統工具應該能慢慢的解決,但顯然不符合工業時代的效率了。

自己應該準備一些更合適的工程工具了。

力量和效率遠超普通人類,同時又足夠靈活的機械工具。

按照歷史經驗,這需要有內燃機。

以吳國現在的機械加工水平,應該能夠製造可用的內燃機了。

用內燃機作為動力,製造挖掘機丶推土機丶拖拉機丶運輸卡車,正好可以同時完成農業機械化。

同時將民用和軍用汽車搞出來,同時更進一步研究飛行機器。

然後,渤海周圍海岸多灘塗,修建海港要疏浚內河和出海航道,最好同時開始研發專門的絞吸船。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