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兩撥軍隊出城沒多久,一邊遇到了戰場上溜過來的騎兵主力,一邊遇到了過來報訊的騎兵。
主堡壘的騎兵軍官和通訊兵,向兩個小堡壘的副將報告,說明了明軍火炮的威力。
騎兵根本沒辦法靠近明軍陣地,沒辦法靠近碼頭附近的海岸。
但是兩個堡壘的副將都不相信:
「這不可能,陸師的火炮怎麼會有兩公里的射程?就算能打兩公里也沒有任何準頭了。
「開花彈老子也不是沒有見過,使用的炮兵更加打不遠,裝藥多了開花彈直接就炸了。
「是不是你們畏戰不前,被南明的陸師兵線打退了,才故意誇大了明軍火炮的威力?」
兩個副將的猜測完全合情合理,將領打不過敵人就故意誇大敵人的戰鬥力,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可太常見了。
主要是他們也想像不到,敵人的武器威力不是誇大的,而是真的就那麼誇張。
主堡壘的騎兵的指揮官是正三品的參將,品級和權力都低於兩個小堡壘的主官,他們是從二品的副將。
他們平時的指揮序列就在兩個副將之下,阿迪斯不在的時候兩個副將就是總指揮。
所以兩個小堡壘的副將下令,要求主力騎兵跟自己一起行動,回去救援遭到襲擊的主堡壘。
騎兵指揮官無能為力,只能苦著臉指揮部隊返回戰場,本來覺得只要副將現場看到明朝的火炮威力,就應該接受自己的解釋了。
但是,他們之前逃跑的時候,大明的步兵來不及去攔截他們,當時大明的大隊步兵還沒有上岸,現在想要回去可就不容易了。
大明方面的兩隊腳踏車兵,已經在他們的路上等著他們了。
雙方在距離主堡壘不到兩公里的地方遭遇,兩路清軍的副將都是毫不猶豫的下令進攻。
要趁明軍立足未穩,立刻組織騎兵衝鋒。
大明一方的腳踏車兵軍官,發現了清軍騎兵的身影的時候,立刻下令扔掉腳踏車整理隊形。
有了北非戰場的實戰經驗,再加上幾個月的總結和訓練,吳國步兵已經不再使用傳統線列步兵式的密集佇列了。
線列步兵隊伍密集到人擠人的程度,是為了提高火力密度,用集中在一起的更多火槍堆砌命中數。
但栓動步槍命中率和射程以及火力密度全都遠超傳統燧發槍,使用過於密集的隊形反而不利於發揮己方優勢。
所以大明吳國的步兵擺出了一個看上去鬆鬆垮垮的隊伍。
雙方的距離很快就只剩下了三百米了。
兩路清軍指揮作戰的副將,以及指揮主力騎兵的清軍參將,看到明軍的隊伍之後都覺得自己能贏。
騎兵和步兵的對抗,是雙方意志力的較量。
步兵通常必須以逸待勞,提前認真的組織好步兵方陣,才能抵擋騎兵的持續衝鋒。
明軍亂糟糟的臨時兵線,根本就扛不住騎兵的衝鋒。
就是等著砍伐的靶子。
但是,步兵的火力密度,其實是雙方意志力天平上的額外砝碼。
步兵的火力越強,騎兵就越難以取勝。
對於滑膛槍時代的步兵,騎兵還有比較強的威懾力。
但是到了栓動步槍全面列裝部隊的時候,騎兵就跟活靶子差不多了。
栓動步槍步兵本來就不需要將隊伍排的太密集。
兩支清國騎兵隊伍,帶著幾份興奮和喜悅,衝擊到明軍前方兩百米的時候,大明士兵就開始扣動板機了。
幾個清軍將領聽到槍響更是驚喜:
「這些明軍真是廢物啊,兩百米的地方就開始爛射……」
嘲諷的想法剛剛在心中升起,清軍騎兵就開始接連中彈,整個隊伍頓時一片人仰馬翻。
他們本來就比較密集的堆在一起,這種集中衝鋒本來非常有力量,但是遇到集中的火力的時候,傷亡也更加慘重。
子彈命中聲,鮮血飛濺聲,人的慘叫聲,馬匹的嘶鳴聲,人和馬匹摔倒的碰撞聲混在一起。
清軍騎兵隊伍很快就整個亂成了一團,人和馬匹成批成片的摔倒。
衝了一百多米路程,就已經死傷大半了。
剩下的還站著的部分幸運兒,遇到了更加刺激的苦味酸手雷。
在猛烈的衝擊波和沖天而起的沙塵之中,剩下的這些還能站著的騎兵也徹底的失控了。
然後是混亂的踐踏,以及持續不斷地子彈命中,清軍的騎兵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