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與清國議和,暫時穩住了後方,就可能騰出部分力量,逐步削減藩國了。
崇禎皇帝能力有限,精神上安於現狀,後世皇帝威望不足,都無力改變局勢。
同時正統皇室仍然存在,皇帝直轄的土地仍然是最多最富的,中央朝廷也仍然是最強的勢力。
崇禎雖然擺爛,他的工商業改革雖然不成體系,但終究是順應了歷史潮流,激發了工商業群體的力量。
大明中央朝廷的經濟制度,明顯比地方割據地區更優秀。
朝廷的軍餉更充足,軍隊作戰能力相對更高。
再加上還有順國和清國這兩個外部的威脅,所以地方封建貴族也沒有造反的膽量和動力。
所以這個散裝大明就這樣湊合著維持了下來。
大明對中南半島和南洋的開發,也是皇帝代表朝廷和封建貴族合作完成的。
最後得到的絕大部分土地,也是皇帝和封建貴族討論著分配的。
本來應該歸屬於朝廷的部分,也沒有全部劃歸朝廷直轄。
而是將很大一大部分繼續封給了後來的皇室子弟。
封建貴族極力鼓動皇室在新拓之地繼續分封,推動分封制度成為大明的新傳統。
這是為了避免中央朝廷集中掌控更多的土地和人口,進而有力量削藩。
現在大明內部的封地邊界,縱橫交錯,互相巢狀,犬牙差互,看上去神似同時代的神聖羅馬帝國。
大明國內這種極端分裂的局勢,也是三國割據能夠持續存在的重要原因。
但是這種局勢顯然是無法永遠維持下去。
因為大明的社會結構已經變了,已經不是傳統的東方古典帝國了。
崇禎皇帝重建了南明朝廷,並且在南京主政四十餘年,把鼓勵工商業變成了新大明的基本國策。
後世的大明皇帝雖然沒有崇禎皇帝的認識,在思維和政策上多少有些開倒車的傾向。
但是崇禎新制已經持續了四十年,已經形成的新的既得利益者群體,新制本身已經變成了既定事實。
就算是殺幾個利益相悖的激進派大臣,也已經無法扭轉大明工商業的全面發展,工匠和商人的社會地位全面提升的大趨勢了。
大明的這種狀態已經維持了一百二十多年。
按照前世的歷史學上的習慣性說法,此時的大明中央朝廷直轄地區內的工商業高度發達,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廠遍地都是。
>>
城市人口很可能已經超過了百分之三十了。
男性識字率超過七成,女性識字率也超過三成,總識字率超過五成。
尤其是主要的大城市中,總識字率可能超過七成,男性更是基本都能看懂簡單的告示。
大明的工匠和商人群體,包括前世歷史教科書上經常提到的工人丶知識分子丶小資產階級丶民族資產階級群體的規模,此時已經非常龐大了。
工匠和商人的絕對數量和規模當然還比不上地主和農民。
但是地主和農民分散在全國各地的鄉村,而工匠和商人群體絕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市中。
城市又是現在的大明社會的核心。
工商業群體已經有能力透過控制城市來主導社會秩序了。
但是,此時的大明在地方上實行分封制,非常接近前世歷史學概念上的「封建制度」。
中央朝廷也有很多鼓吹壓制工商業的守舊地主和學者。
在整個社會和朝廷上佔據絕對主導地位的群體,仍然是傳統的土地貴族和士大夫群體。
崇禎雖然提高了工商業群體的社會地位,但是沒有能力削弱傳統貴族群體,崇禎自己也是傳統貴族的代表。
按照基本的政治邏輯,社會制度要適應經濟基礎,否則就會產生嚴重的社會矛盾。
本來應該成為社會主體的群體如果長期被壓迫,關鍵是無法透過合法的手段獲得應有的地位,就有可能會透過暴力手段奪取自己應得的地位。
也就是武裝革命。
朱簡烜就算是不去做直接的社會調研,也能根據前世學習到的歷史和政治知識判斷:
大明商人和工匠群體,對地方封建領主丶土地貴族丶保守官員的態度,肯定是深惡痛絕的。
分封制導致不同地區的法律不同,稅率不同,稅收制度千奇百怪,嚴重影響商業交易。
關鍵是,宛如土皇帝的封建領主,多半不會嚴格遵守自己定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