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血刃的佔領了北京城。
關外的清國早就準備入關爭天下,收到李自成佔領北京的訊息後,立刻起舉傾國之力入關逐鹿。
八旗在籍的十歲以上,七十歲以下的所有男丁,全部都要隨軍出征。
崇禎在跑路去南京之前給了吳三桂一道聖旨。
冊封吳三桂為遼國公,並要求其率領關寧軍南下,跟隨自己去南京。
這應該是想要爭取一下吳三桂。
但吳三桂此時已經放棄了大明朝廷,只是在考慮是投降李自成還是要投降清國。
最終吳三桂選擇留在山海關,而後投降了清國。
清軍和吳三桂的聯軍,在山海關下迎戰李自成的順軍,取得了一場決定性的勝利。
而後,李自成的順軍節節敗退,不斷向西潰逃。
崇禎主動派遣使節聯絡李自成,要求其去掉帝號改稱大明順王,大明就願意出力與其共同抵禦清軍。
李自成原本是不同意的,但是連續幾次戰敗之後,不得不接受了條件。
此時的明丶清丶順三方之中,北方的清國正處在全面上升期,綜合武力是三國中最強的。
順國作為新生組織,目前的組織活力是最高的,但是也是最沒有政治經驗的,也沒有成熟的根據地。
大明剩餘的土地是遭到戰爭破壞最小的,總體經濟實力理論上是最強的。
但是大明朝廷的組織結構也是最為陳舊的,開始實行的政治制度也可以說是最為落後的。
國家構架都倒退到分封制度了,互不統屬的地方軍閥的作戰效率也高不起來。
這樣的大明與順國雙方聯手之後,慢慢的勉強拖住了清軍的攻勢。
持續十餘年的高強度混戰之後,三方都出現了精疲力盡的傾向,戰鬥的烈度也逐步降低了。
但是在之後的一百多年裡,三國始終沒有簽訂盟約,名義上始終處於戰爭狀態。
三國的邊界地區也不安寧,隔三差五的爆發大大小小的武裝衝突。
三國為了戰勝對手,也都在不斷地積蓄力量。
清國大力開發遼東的土地。
打敗了沙俄在東方的探險者和部隊,從沙俄手中奪取了西伯利亞東部的土地。
而後順著西伯利亞的海岸線繼續向東探索,甚至越過了白令海峽,進入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地區。
然後繼續沿著北美洲西海岸南下,現在很可能已經探索到加利福尼亞了。
順國則大力經營西域。
逐步擊潰收服了準格爾汗國,陸續征服了中亞草原的幾個汗國。
最終透過阿富汗找到了進入印度的門檻。
順國進入印度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之後,整個統治集團的重心就迅速轉移到了印度方面。
他們趁莫臥兒帝國內亂的機會,逐步征服和控制了印度北部的大量土地。
同時順國在神州本土的勢力範圍不斷地衰退,在嘉峪關以內的土地逐步落入了清國之手。
大明則是一路向南方開拓。
首先是將交趾之地再次納入自己的核心。
然後又逐步控制和開發了中南半島和南洋群島的土地。
寮國丶柬埔寨丶暹羅丶緬甸丶柔佛丶亞齊丶汶萊等南方藩國陸續內附。
爪哇島和婆羅洲,呂宋和棉蘭群島,以及曾經的舊港所在的蘇門答臘島,也都成了大明本土。
南海周圍的陸地和島嶼都被納入了大明的版圖。
這樣一來,神洲本土範圍內,總體上形成了南明丶北清丶西順的格局。
明與清之間的戰線和邊界,基本上穩定的在了秦嶺到淮河一線。
順與清之間的戰線,最初在太行山一線,後來不斷的向西移動,最終縮到了嘉峪關一帶。
神州本土的歷史和格局,與朱簡烜記憶中的歷史同期相比,可以說是天翻地覆了。
不過在明丶清丶順三國直接影響到的區域之外,這個世界其他地區的歷史和格局,主要是歐洲丶美洲丶非洲的情況,仍然與朱簡烜前世的記憶相差不大。
細節上應該會有不少的差異,但是重大歷史脈絡基本沒變。
畢竟蒸汽機改良都還在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也還沒有正式開始,東西方世界總體上還是割裂的。
神州和歐洲的國家都還沒有辦法直接干涉對方本土。
不過東西方之間直接接觸比前世歷史同期更多,相互之間的瞭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