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在遠端火炮和步槍上與大明軍隊仍然有巨大差距。
所以法國軍隊仍然打不動大明的守軍。
李安邦丶周大虎丶田意明率領的大明援軍抵達尼德蘭,發現了法國人裝備了與大明類似的手雷,就稍微改變了作戰策略。
原本大明軍隊為了發揮步槍的密集火力優勢,都是將敵人的步兵放到兩百米以內,才會正式開火射擊。
如果敵人軍隊的戰鬥意志不夠強,會因為高度密集而精確的子彈持續打擊而迅速崩潰。
但是如果戰鬥意志足夠強的話,這種策略就是客觀上縮短了雙方的距離,給了敵人拉近距離之後肉搏決戰的機會。
原來敵人沒有手雷,大明軍隊可以利用手雷的威力,在近距離決戰上佔有巨大優勢。
現在敵人有了手雷,那就不能再給敵人拉近距離的機會了。
李安邦下令,大明主力軍隊主動對法國陣地發動進攻,並且讓步兵在一公里之外的距離上就直接開火。
但是要稍微挑高射角仰射,將子彈拋射到敵人的陣地上。
使用無煙發射藥的栓動步槍子彈,在一到兩公里的距離上仍然有殺傷力。
如果子彈足夠密集的話,也不需要太過在意精度。
在原有歷史上,金屬定裝線膛槍出現後,就理所當然的出現了類似的步槍遠距離拋射戰術。
和古代弓箭手拋射一樣,不需要專門的瞄準,而是直接覆蓋打擊敵人。
直到一戰時期,類似的步槍和機槍拋射戰術還在應用,主要是用來對付蹲在戰壕裡面的敵人。
在這種戰術打擊模式下,法國步兵根本沒有辦法集結,集結就等於送死。
但是在這個時代,使用滑膛槍的步兵如果不集中起來,也沒有辦法使用典型的線列步兵戰術。
大明軍隊使用這種戰術,正式開始反攻,收復南尼德蘭的土地。
法國軍隊無法應對,只能不斷後退。
到了大明天工元年下半年,西曆1794年下半年,法國軍隊被趕出了尼德蘭地區。
第一批進入尼德蘭的法國軍隊超過三萬人,後續又補充了將近三萬人,總共有將近六萬法國軍隊投入了尼德蘭戰場。
但是最終回到法國的軍隊,已經只剩下兩萬人左右了,死傷和逃亡計程車兵數量超過了三分之二。
法國自大革命開始以來,還從未遭遇過如此巨大的失敗。
當法國軍隊撤退回到邊境以內的時候,羅伯斯皮爾為首的法蘭西共和國上下一片恐慌。
同時整個國家也瀰漫著一股悲壯氣息,法國人開始準備展開本土保衛戰了。
英國丶西班牙丶普魯士丶奧地利丶撒丁王國等歐洲國家,也認為戰爭出現了轉折點了。
他們都開始主動聯絡大明,建議大明組建反法同盟軍,共同干涉和鎮壓法國革命。
特別是西班牙人和英國人最為熱情,西班牙還拿出了雙方的友好互助條約,表示應該與大明共同對抗法國人的進攻。
但是,大明軍隊指揮官李安邦按照大明皇帝的指示,直接回絕了他們的結盟提議。
傳達了大明皇帝對反法同盟毫無興趣的態度。
與此同時,大明軍隊來到法國邊境之後,就停止了繼續前進的步伐,沒有繼續進入法國境內。
他們開始在邊境線附近駐紮,修建長期使用的軍營和要塞,挖掘塹壕並部署鐵絲網,大明軍隊開始在這裡長期蹲坑了。
無論是法國人,還是英國人丶西班牙人的高層,全都感覺自己用力憋的一口氣砸在了空處。
歐洲各國的統治者和高層智囊們,現在都有了頗為類似的判斷:
「大明對佔領法國本土真的沒有興趣。」
只要不主動進攻大明的藩屬國土地,大明就不會出兵參戰,就算是參戰也只是為了收復失地。
「但是大明對海外的殖民地很感興趣。」
只要有相對合適的理由,大明就可能會直接出兵干涉。
海地以及其他的法屬加勒比的殖民地,都是這種傾向性的直接證據。
大明歐洲軍團在尼德蘭與法國對抗的時候,美國軍隊也按照朱簡烜的命令出兵了。
在海軍支援和優勢步兵火力支援下,迅速掃蕩了法屬加勒比的所有殖民地。
羅伯斯皮爾面對如今的局勢,帶著十二分的懊惱和糾結,安排塔列朗作為代表,去跟大明的歐洲軍團指揮官談判。
革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