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明的武器真的宛如神蹟。
蘇爾特雖然比繆拉的情況好很多,北方軍團的駐地本來就在法國境內,能夠調動更多的人力和物資。
蘇爾特同樣覺得自己無法取勝,最多是用難以想像的巨大傷亡,拖住大明軍隊的前進速度。
但蘇爾特也不得不死馬當活馬醫,不得不和參謀很絞盡腦汁努力組織防禦。
但蘇爾特遭遇了與繆拉截然不同的結果,大明軍隊沒去法國。
大明尼德蘭軍團後續部隊,確實離開了萊茵河道的範圍,向周圍進攻掌控更多的土地。
但是向西南方向只推進到盧森堡,停在了原有的法國邊境線上。
蘇爾特為首的北方軍團暫時是安全的,法國本土的城市和土地也暫時是安全的。
所以蘇爾特等法國本土的將領,有機會和自己參謀們討論和思考:
「為什麼會這樣?」
「大明在準備什麼更大規模的作戰計劃?」
「大明軍隊未來要怎麼作戰無法確定,但現在肯定是要佔領萊茵河兩岸,切斷與德意志地區的聯絡。」
「無論如何,應該想辦法保持通往德意志的通道,與陛下保持聯絡……」
「不能讓大明順著萊茵河繼續南下了?」
「反問題是怎麼阻止?」
沒有人回答他們,大明進攻他們都守不住,大明防守的時候優勢會更大。
水冷機槍和鐵絲網將會大顯神威。
其實這是大明皇帝朱簡烜和樞密使們制定的戰略。
朱簡烜認為,強行征服法國本土,陸軍的損失難以估量,作戰效率也不會很高。
所以要儘可能的避免法國本土的大規模作戰。
朱簡烜計劃在解決歐洲大陸其他地區之前,先只對法國本土實施海洋和陸路上的封鎖。
控制萊茵河,將拿破崙堵在德意志地區,在德意志地區迫使拿破崙投降,再讓大明軍隊護送路易十七返回法國本土。
有法國在歐洲各地的軍隊全面戰敗的訊息,有大明軍隊戰無不勝的威脅,有拿破崙直接投降的訊息。
再加上合法的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儲迴歸,應該能將法國本土的戰鬥烈度降低到最低,用最小的代價控制法國本土的局勢。
不過大明萊茵河軍團一路向前,進攻到了巴登地區的時候,順手佔領了屬於法國的阿爾薩斯。
德意志和法蘭西的南部邊境線,是萊茵河的一段河道。
這段河道的兩側的地形,有點類似於密西西比河的下游地區,是一個寬度大約四十公里的槽型河谷。
槽型河谷中間是一片狹長的平原,兩側都是頗為崎嶇的丘陵山地。
河道西側的河谷是屬於法國的阿爾薩斯地區,河道東側的河谷是德意志地區的巴登伯爵領地。
大明軍隊如果單獨佔領河東岸的巴登地區,那河對岸的阿爾薩斯地區法國軍隊,就會妨礙大明對萊茵河航道的控制。
所以大明才在佔領巴登的同時也佔領了阿爾薩斯。
然後繼續向前進入了瑞士境內,繼續佔領阿爾卑斯山腳下的河谷,將法國本土和德意志地區徹底隔絕開來。
法國境內的法國軍隊緊張而又疑惑,雖然明白大明是要將法國與德意志隔絕開,但不明白大明的軍隊為何這樣作戰。
蘇爾特等法國將領,當然想要奪回佔領區,關鍵是想要打通前往德意志的通道,但卻只能想想而已了。
前線的戰報所有人都知道,就算是主力老兵遇到大明的超級連發槍和飛機也衝不上去,根本無法對大明軍隊造成有效殺傷。
但是柏林的拿破崙就沒有時間考慮這些了。
萊茵地區和義大利地區的戰鬥開始的時候,從漢諾瓦哈德倫地區發動的進攻也同時開始了。
哈德倫軍團作戰任務,與尼德蘭和義大利軍團最大的區別,就是要哈德倫軍團負責進攻的區域,已經在拿破崙的組織下完成了初步的土地改革。
萊茵河兩岸被法國佔領的比較早,在拿破崙的體系中算是「識時務的」,所以沒有馬上開始最激進的土地改革。
反而是一開始反應強烈,不斷的造反的德意志東部,以柏林為中心的布蘭登堡等地,最先被拿破崙作為改造的試點地區了。
朱簡烜和大明的樞密使們知道這一點區別,所以專門制定了與義大利和尼德蘭不同的針對性的作戰方式。
組織內河船隊,順著易北河和威悉河逆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