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對於天朝皇帝而言,這件事情比較簡單。
在周朝的時候,就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政治邏輯。
雖然這句話本來是用來抱怨,說大家都是王的臣子,你不能偏讓我一個人勞作,不能偏寵信其他臣子。
說天下都是王的土地,你不能光把好東西都給一個地方,你要一碗水端平啊。
但這也正好說明,天下都屬於王,已經是共識了。
到了西漢,又形成了更加具象化的另一種說辭,「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東漢又有「漢秉威信,總率萬國,日月所照,皆為臣妾。」
因為有了君臣宗藩體系,所以天朝皇帝要先問一嘴,你這個蠻夷服不服我,不服那就可以打。
在這種話語體系中,天朝皇帝擁有無限宣稱。
臣子如果反對戰爭,最多是用勞民傷財,甚至於是打不過,不值得打,這樣去勸阻。
沒有人會認為,皇帝沒有資格開疆拓土丶征服蠻夷。
這個皇帝的無限宣稱權,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促進大一統的推手。
只要多個人都稱王稱帝了,那相互之間就必須爭鬥,理論上沒有共存的可能,除非其中一方主動稱臣。
只不過,這種過於寬泛的宣稱,實際效果並不是很好。
但大明現在的情況,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無論是武官還是文官,都傾向於開疆拓土。
武官能得戰功能封爵,甚至能夠裂土封藩建國。
文官系統能有更多的官職缺額,多一個省就有一組三四衙門,一堆官職可以往下分派安置。
本土的官員去海外,至少要直接升一級,調派出去空出缺來,下層官員也要跟著升職。
更底層的實際邏輯,還是大明的人口太多了。
大明本土已經有五億人人,按照傳統封建王朝的狀態,土地承載力已經到極限了。
就算是朱簡烜統一天下,事實上完成了一輪帝國重建,但人口和土地的數量比例並沒有變。
而且現在的人口仍然在持續高速增長,每年幾百上千萬的速度非常嚇人。
如果不是大明正在全面工業化,吸收了多餘的農業人口,有了化肥和海外的糧食,也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
否則大明朝廷很難維持穩定。
所以大明必須持續向外移民,必須去海外開荒。
大明百姓現在也都知道,海外的荒地多的是,適合耕種的也多的是。
在大明本土,一家只有幾畝地到十幾畝地,但是到了海外,一家至少能分一百畝地。
朱簡烜在深思熟慮之後,就把所有大學士和樞密使全部招過來。
下令開始整軍備戰,做打二十年仗的準備。
天工八年,大明的兵工廠生產效率全部拉滿,樞密院和都督府來時徵召更多士兵,組織更多的移民團。
降低非洲的資源投送規模,準備更多的戰艦丶客船丶貨船。
大明對非洲外藩的支援已經結束了,但是對特殊有功外藩和親藩的支援,最多還要維持差不多二十年。
不過朱簡烜設計的開拓支援是按照比例遞減的,不會出現大規模的財政波動。
時間慢慢來到了天工九年,也就是西曆1802年,到今年初的時候,巴拿馬運河主體工程恢復就要滿兩年了。
按照五年前的約定,此時西班牙應該去工程現場,評估運河建設是否真的能完成,並交付整個路易斯安那地區了。
於是由內閣大學士劉權之安排,鴻臚寺和水部各派了一個人,前往西班牙通知他們開始交接,同時派人去北美準備接收。
這是通知,而不是討論和確認,大明自己知道運河工程基本順利,肯定能在預定期限之前完成。
西班牙國王丶王后丶首相收到大明的代表的通知的時候,雖然驚愕和糾結,但很快就選擇接受現實,下令開始交接土地。
他們知道與大明的合作週期,所以最近一直關注著巴拿馬運河的建設狀態。
截止到1801年底,運河工程已經完成了差不多一半。
原有的運河被重新疏浚,然後進一步加深和加寬,同時挖掘新的河道。
由於做好了提前準備,運河重新開工之後沒有出現什麼紕漏,是肉眼看得見的順利。
預計再過三到五年之後,整個巴拿馬運河就能通航了。
關鍵是西班牙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