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府城下
朱簡烜率領的一萬主力軍,乘坐蒸汽帆船順著長江逆流而上。
長江口和長江下游航線周圍,是大明本土的真正核心區,正常藩國軍隊是不能直接進入的。
應天府民變的訊息已經傳出來了,長江航道周圍也已經緊張起來了。
江防船隊發現吳國船隻,馬上就靠上去詢問。
朱簡烜親自見了巡邏船的小軍官,將老皇帝命自己主持北伐事宜的聖旨,命自己進京勤王的聖旨和字條都拿出來。
讓軍官看過的同時,還要求他立刻去叫他們的主官過來,也就是負責長江口出入松江江防提督。
讓江防提督確認自己的聖旨,並準備放後續跟過來的其他吳國船隻進長江。
後面過江陰丶鎮江兩個江防關口,朱簡烜也是一樣安排。
松江丶江陰丶鎮江三地的江防提督丶三城的駐軍將領和官員,現在知道應天府出事了,現在都在長江邊上等著。
等應天府若有命令或者訊息傳來,自己能夠第一時間知道和應對。
現在看到朱簡烜拿出來的聖旨,他是非常驚訝的同時也都鬆了口氣,馬上放吳國軍隊過轄區,並保證放後續吳國軍隊過境。
宋代以後,軍隊的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
平時管理訓練軍隊的將領,如果沒有得到皇帝下達的調令,無權帶領軍隊離開駐地。
他的下屬軍官看不到皇帝的調令,也不敢貿然服從統帥要求軍隊直接離開駐地的命令,因為那可能會有造反的嫌疑。
如果地方駐軍知道京師出現了動亂,但卻還沒有皇帝調令的時候,將領要不要自行進京勤王,是一個兩難問題。
正常情況下,如果京城可能出現動亂,皇帝肯定第一時間給附近的駐軍發調令,讓他們趕緊進城彈壓。
但是現在大明的情況非常特殊,老皇帝準備易儲,認為文武百官會集體綁架太子造反。
所以哪怕是發現城內工人可能暴亂的時候,也只發了一份給吳王的調令。
哪怕應天府周邊州縣的駐軍,也都沒有收到緊急情況下送出來的調令,現在都正糾結要不要出兵呢。
有調令的吳王軍隊來了,他們自然都是鬆了口氣。
但是他們的糾結情緒卻沒有消失,不過全都換成了另外一個方向。
為什麼皇帝只給吳王調令?只讓吳王進京?原本直接隸屬於朝廷的軍隊卻不動?
到底是皇帝真的只招了吳王進京,還是這些聖旨本身有問題?
朱簡烜所在的吳國船隊在長江內航行了一整天,終於在咸寧四十二年的最後一天清晨趕到了應天府。
碼頭外面的江面上有巡邏船隊,碼頭上也到處都是士兵,所有民船已經全停了。
應天府城區和郊區,本來也有兩個軍(六個師)將近六萬駐軍。
本來是過去幾年為了控制災民,最近兩年為了管控工人叫歇,陸續調到城區附近駐守的。
隨著工商業的持續發展,應天府城的建成區早就超出了原來的城牆範圍,從原來的城牆到江邊都已經建滿了房屋。
這些軍隊大部分負責城牆以外的區域,城牆以內本來是錦衣衛負責。
關鍵是,這些軍隊的軍長和師長,在老皇帝搞易儲政變的時候,也都被一起軟禁到了宮裡。
剩下的一大群旅長和團長,全都成了無頭蒼蠅,各自控制自己的防區。
朱簡烜讓衛兵拿著聖旨在船頭向巡邏船喊話:
「吳王殿下奉旨進京勤王,讓你們巡邏船隊的將軍上船來說話。」
分管這支巡邏船隊的小軍官趕緊上去拜見了朱簡烜,檢視聖旨之後說明應天府城現在的情況。
現在應天府外圍的駐軍控制了城牆外的城區和碼頭區域。
但是城牆以內被暴亂的工人控制了。
暴亂工人拿出了城內各衙門的武器,組織了數萬人在城牆上佈防,抵禦城牆外的朝廷駐軍。
他們對城牆外的駐軍喊話,聲稱他們並不是要造反,他們只是想要請皇帝出面,解決他們與東家的工錢問題。
若是城牆外的駐軍向城內進攻,他們就會去進攻城內的紫禁城。
城外駐軍的師長和軍長都不在,沒有人敢做進攻與否的決定,雙方就這麼隔著城牆僵持住了。
朱簡烜聽完之後稍微鬆了口氣:
「也就是說,現在紫禁城還是安全的吧?」
巡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