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
正五品到正三品,仍然能連跳四級的,而且仍然是實際上的最高階官員,上面並沒有其他人壓著。
朱簡烜也認真的琢磨了一會兒:
「虛部實司的想法是好的,思路也是不錯的,但是仍然有點問題。
「保留工部的名義和職責,但是官吏分在三個地方辦公的話,工部的大印應該放哪兒?
「為了用印的順序,三個部門的人員糾纏起來的話,肯定會拖慢行政效率。
「如果製作三份工部大印,三個工部掌印官員,用印的管理上必然會出現混亂。
「所以還是直接用實際的部吧。
「都水司丶工商司丶建設司併入工部,再拆分出水部丶建部這兩個部門,新工部承擔原工商司的職責。
「其他吳國清吏司和朝廷部門,如果在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情況下,雙方的職責能夠基本吻合,都按照這種方式去整合。
「以中央朝廷原有的機構為框架和基礎,將吳國承擔對應職責的人員調入朝廷機構,再拆分設立對應吳國清吏司的新部門。
「其實大部分人員已經對應好了,現在只是在檔案上走一遍流程。
「向地方下發的詔令,按照我們對朝廷原有機構的調整來通告,讓地方知道我們是在原機構基礎上拆分設立了一批新部門。
「不過吳國的司全都換成朝廷的部,以後朝廷上部的數量就實在太多了。
「這種部實際上負責的事情,就是以往侍郎分管的那些事情。
「所以部的主官用正三品的侍郎,不用正二品的尚書。
「文化司,未來的禮部,另外選擇一個官職稱謂,作為侍郎和部的佐貳官,品級定為正四品。
「尚書職位仍然保留,但不再作為定額的固定官員。
「根據情況隨時調整任免,負責統籌多個部門,以應對特定的具體政務。」
朱簡烜這麼直接說了安排,秘書府的人員立刻記下來。
這個安排也算是再次折中了。
吳國的司直接轉化成朝廷的部,但是這個部的等級下降兩級。
保留吳國原有司的機構,但是對外全部改成朝廷原有風格的名稱,同時下發儘可能少的機構調整詔令。
朱簡烜稍微停頓了一下,繼續在已經確定的原則基礎上,做出對其他不同型別官職的整合安排:
「吳國現有機構,與朝廷機構不能完全對應的,先調整能夠對應的人員,再調整機構職責,不需要向地方下發詔令。
「秘書府的秘書們全部轉任內閣大學士,大學士本身品級直接提升到正三品。
「秘書府機構人員本身轉入翰林院,首先接收翰林院原有機構職責,然後增加管理各級衙門官員的幕僚。
「未來朝廷官員的幕僚,具體應該怎麼管理,內閣負責做個具體方案出來。
「至少要要求,所有擔任幕僚的人員,必須在翰林院秘書府下設機構登記,否則東主和幕僚本人均入罪。
「如果強制規定,幕僚必須由秘書府統一選派,官員自己不得私自聘用幕僚,探討是否可行。
「另外,吳國有的衙署,但朝廷並沒有對應職能機構的,單獨設立新的機構。
「比如說,以樞密府人員為基礎,設立樞密院。
「吳國樞密府下屬參謀司丶教導司丶軍令司丶軍法司丶軍功司丶軍械司丶後勤司丶審計司全部直接改為樞密院下屬的部。
「陸軍司丶海軍司撤銷,人員轉入都督府,都督府負責各自轄區內的軍事訓練和作戰指揮任務。
「樞密院做個方案,重新調整都督府的數量,重新劃分都督府的轄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