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興,好事行;天下亡,禍胎降。
聞太師剛上條陳,本以為局勢將好,豈料東海竟反了平靈王。
飛報傳至朝歌,先到武成王府。
黃飛虎見報,嘆息道:“兵戈四起,八方不寧。如今又反了平靈王,何時才能安定?”
黃飛虎把報差官送到聞太師府裡。
聞太師在府正坐,堂候官報:“黃元帥差官見老爺。”
聞太師命:“令來。”
差官將報呈上。
聞太師看罷,打發來人,隨即前往武成王府。
黃飛虎迎接到殿上,行禮分賓主坐下,聞太師道:“飛虎,今反了東海平靈王,老夫來與你共議,還是老夫去,還是你去?”
黃飛虎答曰:“末將去也可,老太師去也可,但憑太師主見。”
太師思索片刻,說道:“你還需隨朝。老夫領二十萬人馬,前往東海剿平反叛,歸國再商政事。”
太師決定親征東海,留黃飛虎守國。
次日早朝,聞太師上表出師,紂王雖覽表心驚,但想到聞太師離開,自己可放心恣樂,便大喜過望,趕忙為太師餞行起兵。
時當三春,御園牡丹盛開,紂王傳旨與百官同賞牡丹,共樂唐虞。
御花園中,彷彿蓬萊仙境,諸般花木爭奇鬥豔,亭臺樓閣美輪美奐。
紂王在御書閣陪蘇妲己、胡喜媚共飲,武成王黃飛虎卻與微子、箕子暗自嗟嘆,擔憂這天下局勢。
酒至日當正午,百官至御書閣謝酒,紂王親陪。
直至將近二鼓時分,御書閣中妲己、胡喜媚帶酒酣睡龍榻之上。
近三更時,妲己元形現出,一陣怪風驟起,牡丹亭晃動。
黃飛虎帶酒出席,見一物在寒露中撲來,忙攀折牡丹亭欄杆打去。
那物閃過,黃飛虎急喚北海進來的金眼神鷹。
這金眼神鷹乃是聞仲擔心黃飛虎遭狐妖暗害,專門為黃飛虎所留。
神鷹二目如燈,專降貂狐,一爪抓去,狐狸受傷鑽往太湖石下。
紂王命人挖掘,只見人骨骷髏成堆,心中駭然,方信諫官所言 “妖氛貫於宮中,災星變於天下” 並非虛言。
妲己酒後現原形,被神鶯抓面門傷了面板,懊悔不已。
紂王與妲己共寢,天明見妲己面傷,妲己謊稱在園中被海棠枝幹所傷。
紂王卻告知她,宴飲至三更時見一狐狸撲人,黃飛虎攀欄打狐,狐不退,後金眼神鶯抓狐,狐帶傷而走,鶯爪還有血毛。
妲己暗恨黃飛虎害她,因黃飛虎放鶯一事懷恨在心,只等黃飛虎路逢夾道,欲尋機報復,而黃飛虎對此毫不知情。
西岐之地,姜子牙在朝,聞邊報紂王荒淫酒色,寵任奸佞,又有崇侯虎蠱惑聖聰,廣興土木,陷害大臣,荼毒萬姓。
子牙上朝啟奏文王,欲伐崇侯虎。
文王初有顧慮,畢竟自己與崇侯虎爵位相同,擅自征伐恐有不妥。
但子牙力陳崇侯虎之惡,若不征伐,百姓將永陷水火。
文王聞之,心憂天下,遂許子牙征伐。
文王發出白旄、黃鉞,起人馬十萬。
旌旗飄揚,兵強馬壯,擇吉日祭寶纛旛,以南宮适為先行,辛甲為副將,隨行有四賢八俊。
文王與子牙放炮起兵,一路上百姓夾道相迎,雞犬不驚。
眾人皆盼文王之師能除暴安良,救民於水火。
姜子牙人馬行至崇城,安營紮寨。
崇城之內,侯虎之子崇應彪聞報大怒,忙升殿點聚將鼓。
眾將上銀安殿,崇應彪誓要擒反叛,解上朝歌。
他點大將黃元濟、陳繼貞、梅德、金成,率大軍出城迎戰。
次日,南宮适崇城見首陣。南宮适威風凜凜,立於陣前,厲聲叫陣,要崇侯虎出來領罪。
黃元濟拍馬而出,與南宮适大戰。
二將坐鞍鞽,徵雲透九霄,刀槍並舉,你來我往。
未及三十回合,黃元濟豈是西岐名將南宮适的敵手,力不能支,欲敗走卻被南宮适一刀揮於馬下。
軍兵梟了首級,掌得勝鼓回營報功,姜子牙大喜。
崇城敗殘軍馬回報崇應彪,應彪怒不可遏,誓要與姬昌決一雌雄。
次日,旭日東昇,大炮三聲開城門,崇應彪率大勢人馬殺奔周營,坐名只要姬昌、姜尚至轅門答話。
探馬報入中軍,姜子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