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目光落在彌樂道人身上,問道:“常聞國師說起西方教諸位仙人,可惜卻未曾深入交流一番,今幸得諸位仙長蒞臨,孤有諸多疑惑,還望能予解惑。
聽聞貴教大談輪迴來世,此中深意,可否詳述一番,這輪迴之說,究竟何以運作,又怎保眾生來世境遇改觀?
且如今闡教封神之局,孤觀其行事,時有偏頗,諸位仙長又如何看待闡教作為,相較之下,與貴教差異幾何?”
彌勒道人雙手合十,寶相莊嚴,微笑作答:“聖主有所不知,世間萬物皆循因果,因果迴圈,報應不爽,此乃天地至理。
人生在世,所行善惡,皆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今生廣施善緣、積德行善者,來世便可得福報,或生於富貴之家,享榮華、受尊崇;
或身具靈根,有機緣修得無上仙法,超脫塵世苦難。
反之,若為惡多端,來世必墮入惡道,或為牲畜受苦,或在地獄受刑,飽嘗煎熬。
我西方極樂世界,便是那超脫輪迴之所,淨土之中,金蓮綻放,祥光永照,無災無厄,諸般煩惱皆消弭無形。
眾生往生彼處,可聆聽聖人妙法,修心煉性,漸臻圓滿之境,永享極樂。”
言及闡教,彌勒道人微微頓首,神色依舊平和,緩聲道:“闡教者,亦為玄門正宗,門中仙人多有神通,於修行一道,造詣頗深,所傳道法高深精妙,護佑世間,不乏功績。
然其行事,或囿於門規森嚴,過於執守天數命理,少了幾分變通與悲憫。
這封神之事,雖言順應天命,可於聖主安危處,未盡顯周全呵護之心,致聖主深陷紅砂陣厄難,受苦良久。
我西方教則不同,不拘泥於刻板定數,唯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為念,見世間有難,不論親疏貴賤,皆願援手,引其脫離苦海,
往生極樂,此乃我教與闡教之別,亦是貧道等傾誠相助西岐之由。”
武王微微皺眉,似有所思,又問:“既言輪迴有報,可這世間,諸多善人仍歷經坎坷,不得善終,惡人卻逍遙自在,作威作福,又作何解?”
藥師道人上前一步,接話道:“賢王,此乃表象迷惑。
善人壽短、運途多舛,或是前世業障未消,今生續償宿債;
而惡人猖獗,不過是福報未盡,待其福澤耗盡,惡果自嘗。
且命運雖有定數,亦可逆改,人心向善,懺悔前愆,便能消減罪孽,改寫運途,引向光明……”
西方教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將教義娓娓道來。
輔以諸多典故、喻言,把那西方極樂世界描繪得仿若近在咫尺,觸手可及。
引得武王愈發入神,王室子弟們亦在旁聽得如痴如醉,頻頻點頭。
申公豹見狀,對西方眾人言道:“諸位道兄,西方教既有此等妙法,何妨多派些仙人來西岐,一則可助我王抵禦外敵,護我西岐安寧;二則可傳播教義,讓百姓也能受益,尋得心靈慰藉,於我西岐長治久安,亦是大有裨益吶。”
武王聞罷,亦覺所言在理,遂道:“國師所言甚是。”
那西方教眾人相視一眼,為首的藥師道人沉聲道:“賢王有所不知,我西方教中仙人數量有限,且各處皆需佈道濟世,實難抽出太多人手前來西岐。”
武王聞言面露失望之色,申公豹略一思索,言道:“道兄此言差矣,若西岐之地大興西方教義,信眾增多,日後必能反哺西方教,待武王君臨天下,彼時人丁興旺,資源富足,豈不是兩全其美之事?”
申公豹所言正中西方眾人痛點,西方之地,雖然面積遼闊,小國林立,但是其國內的人口也是相對稀少。
相比之下,僅僅只是西岐這一處地方,其所擁有的人口數量就足以抵得上西方上百個國家人口!
更遑論整個大商有八百諸侯國。
按照天道運勢發展,西岐日後必取代殷商成為諸侯之主。
屆時,西方二聖大願何愁不能實現。
藥師道人沉思片刻後道:“申道兄所言不無道理,待我傳信兩位老師,再遣幾位得力弟子支援西岐,一則協助抵禦外敵,二則逐步傳播教義。”
武王聞之大喜,道:“如此甚好,那就多謝諸位老師了。”
且說商營這邊,三霄眾人演練九曲黃河陣已逾半月,眾人皆已精熟,是時候會一會西岐眾人了。
這一天,雲霄衣袂飄飄地踏入營帳,來見聞太師。
“聞道兄,經過多日籌備,如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