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242【金熊獎得主還不是給我打工】(1 / 4)

242【金熊獎得主還不是給我打工】

當天下午。

李藝書從北影廠出來後,就直奔北電而去,他得跟導師司徒兆敦聊一聊《舌尖上中國》的構思。

導演系辦公室內。

司徒兆敦好奇地問道:「藝書,你的這個美食紀錄片,現在有什麼思路?」

李藝書整理了一下思緒,開口道:「司徒老師,我的想法是拍一部集合我們中國各地美食,然後以旁白的形式探討各地不同口味,以及當地菜系口味形成的原因,再結合當下時代的背景來講述各地的口味變化……」

吃穿住行,貫穿了中國人的一生,同樣也是全世界各國人民的一生。

「吃」排在第一自是無可厚非,人可以沒有好看的衣服,不住大房子,不去外地旅遊工作,但吃是不可避免也無法避免的。

而「吃」也會因人而異丶因地而異。

就好比南方沿海地區大都是以清淡為主,兩湖地區又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導致那邊喜歡吃辣,川貴也因為地理環境愛吃辣……

北方又以魯菜為主,魯菜過去又是宮廷菜,導致北方地區大都是魯菜,也算是因為環境帶來的變化。

但說這些菜系什麼的,對大多數普通人而言還是太遙遠了,更多的還是融入到民間的家常菜,而一個家常菜往往最能夠體現社會環境的變化。

比如5-60年代,吃雞吃肉都是奢侈的代名詞,到了7-80年代,吃雞吃肉雖然不那麼奢侈了,但也不是天天吃……

要說真正豬肉自由,還得是2010年以後,那時候豬肉價格基本穩定在10-20塊一斤,除了個別時候因為豬瘟導致豬肉上漲到了幾十元一斤,大部分時間都是穩定在這個價格的。

而現在90年代,豬肉也不是家家戶戶每天能吃的,一是產量,二是工資。

只能說老百姓一日三餐每天吃什麼,是跟時代背景息息相關的。

「不錯的注意,這個紀錄片你想怎麼拍?」司徒兆敦露出滿意的笑容。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物件,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

所以紀錄片這個形式誕生開始,就是為了記錄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人跟事。

「我希望老師能夠出山!」

李藝書道:「我對紀錄片研究不多,可以出出主意,但沒辦法全程跟進。」

「這……」

司徒兆敦有些遲疑,他倒不是不想接下這個紀錄片,只是如今在北電當導演系的主任,而這個紀錄片要記錄全國各地的美食,包括那些地方小吃,真要拍起來,那就不是一天兩天能拍完的。

李藝書誠懇的說道:「老師,您作為中國紀錄片之父,目前國內除了您之外,實在是找不到更合適的人了。」

「怎麼會沒有合適的,就是學跟拍紀錄片的人太少了,才讓我混了這麼個虛名。」

司徒兆敦笑了笑,他這個中國紀錄片之父的頭銜,自認為是佔了年紀大又很早拍攝紀錄片。

李藝書倒是不這麼看,但本身紀錄片學習跟拍攝的人就少,關注的人也不多。

除了《動物世界》跟《舌尖上的中國》外,就沒有一個紀錄片能夠在國內真正大火起來。

否則的話,陸太君來了一出移花接木,將別人的紀錄片給弄成自己的電影,也不至於過了好久才被人曝光出來。

雖然大哥不笑話二哥,但李藝書那是抄未來,抄未來不叫抄,總不能現在別人腦子裡都沒這個想法,也得提前打上智慧財產權吧?

「老師,這事還得您親自來才行,就是因為國內拍紀錄片的人太少了,我這資金投下去,交給別人也不放心,還是老師您親自來,我最放心。」

李藝書笑道:「老師,更何況您也不希望學生投資虧本吧?」

「你啊伱!」

瞧著李藝書都這麼說了,司徒兆敦無奈的搖了搖頭,沉吟了片刻,他便點點頭答應下來:「那我就試一試,正好我對你口中這個記錄中國美食的想法很感興趣。」

「哈哈,有老師主持這個紀錄片,那我就放心了。」

李藝書咧嘴一笑:「現在我們不都講融入世界,走向國際嗎?藉著這個機會,正好也能宣揚一下我們的中國美食。紀錄片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舌尖上的中國》!」

「舌尖上的中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