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需要細緻而周全的規劃。我們既需要國際大公司的視野,也需結合國內實際,保護性地進行開發。隨著專案的推進,後期的資料和報告將越來越多,今日小馬所呈的這份,只是其中的一份開端,孫紅軍補充道。
今日我們不過是閒談一番,為兩位先打個底,希望大家能深入思考我的思路,並迅速適應新的環境,積極查詢相關資料學習。我們所處之地,正是西北望長安的所在,長安雖遠,但古剎悠悠,黃沙漫漫,我們何時能騎上白馬,高歌猛進,共創輝煌呢?孫紅軍邊說邊陷入遐想。
他開啟小馬給他的筆記影印件,扉頁上寫著“西北興,則長久興”幾個大字。翻開第二頁,便見如下文字:我查閱了大量資料,試圖探尋樓蘭古國消失的原因,但多數只是民間傳說,難以作為確鑿的依據。這些傳說,雖不乏精彩,但終究是後人的猜測。
唉!失者為斯乎!關於樓蘭消失的原因,眾說紛紜。有言其因戰爭而滅,公元5世紀後,樓蘭王國逐漸衰弱,北方強國入侵,樓蘭城破,後被遺棄;有言其因乾旱、缺水、生態惡化而衰,上游河水改道後,人們不得不離開樓蘭;還有觀點認為,樓蘭的消失與羅布泊的南北遊移有關,或與絲綢之路北道的開闢有關;更有說法稱,樓蘭被瘟疫、疾病或生物入侵所毀滅。然而,在這些說法中,我比較傾向於第七種:中亞遊牧民族的入侵導致本土文化被毀滅,當地的居民逃往他方,樓蘭隨之走向衰亡。
為何我如此認為呢?因為當時的樓蘭,金銀滿地,布匹奇幻,貨物豐盈,糧食滿倉,生意極為繁榮。對於遊牧民族而言,這樣的新奇事物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他們憑藉著馬上民族的優勢,頻繁地發起搶劫,長此以往,導致樓蘭大陸架的衰落。人口遷徙,以水陸為主,河流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便會轉向海洋文明。雖然海洋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也可能遭遇災難性的結果,但河流文明和海洋文明無疑都展現了各自的優勢。最終,我們或許會選擇放棄大陸架文明,轉而尋求新的發展道路,柳總深邃地分析道。
按照你這樣說法,是優勢文明淘汰了劣勢文明,小馬說道。
也不全是,應該是某個特殊的歷史階段可以這樣認為,孫紅軍說道。
那我們去曾經消失的地方復興會不是開歷史的倒車,小馬說道。
在探討這一議題時,我們實際上是在探尋商業文明的精神核心。孫紅軍在回答之後,話題巧妙地轉向了樓蘭國的消失之謎。對於你的觀點,我深感贊同。西亞遊牧民族的掠奪性思維,往往體現出一種侷限與單一性,其行為方式常常充滿了破壞性,他們追求的是直接的獲取,而非長遠的規劃與建設。這種思維方式,無疑導致了他們內心深處的粗放與野蠻。
他們追求速度,卻忽視了文明的建設。在他們眼中,似乎只有強盜邏輯才能支撐起他們的生存與發展。或者說,他們本身並沒有多少真正的文明可言。因為他們的文明,往往是在不斷的遷徙與流浪中形成的,沒有固定的城堡,沒有穩定的家園,自然也難以形成與之相應的穩定文明。
而真正的文明,往往源自於城市的建立。城市的繁榮與穩定,為人們提供了安定的生活環境,也為文明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們可以說,城市的建立,是文明發展的必要條件。
房地產的發展,我覺得還是首要的。但是房地產的發展,它依託的東西非常多路。資源是生存的根本性,它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素在裡面,所以我們下一步如何去投其實。我們都沒有思路的,但是有一個根本的原則,我們按照人的基本需求理論去推演,如何去投這樣的一個專案,而且是要以復興的眼光去投,是對我們團隊的一個巨大的考驗。
我們現在已經發展到這裡了。離所謂的絲綢之路已經很近很近了,有一首詩叫《送元二使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