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的日子還是一如既往地過著。
頭一件大事仍然是蒸饅頭。
從1962年起,雖然大多數人的主食還是玉米麵,但軋鋼廠食堂的選單沒變過,始終堅持做饅頭。
變化在於,以前上午用七袋麵粉,現在增加到了十二袋。
這背後的原因,是軋鋼廠調整了工作制度。
除了機修工和少數幾個連續班的鉗工,
生產一線的車間都效仿鋼鐵廠和紡織廠,實行三班倒。因此,軋鋼廠空出了大量職位,員工總數已接近七千人。還好是三班制,只需提供中晚餐,不然一個食堂根本應付不過來這麼多人吃飯。儘管這樣,食堂還是增設了一個賣菜視窗,並增派了不少人手。
而食堂每天最頭疼的事,就是蒸饅頭。
雖然有了和麵機,省力不少,但員工數量擺在那兒,基本上每天上午得用掉十二袋麵粉,下午還得用上八袋。
蒸饅頭這活兒,何雨柱偶爾也會搭把手。
有時候他也琢磨,要不要再弄一臺饅頭機。
但每次念頭一起,又立刻打消了。
上次弄和麵機引起的風波至今仍在影響,
饅頭機就算了,別再節外生枝。
一個背景乾淨、小學沒畢業的廚師,懂點中醫,還能說是因為跟著不知名的中醫老先生學的。
畫畫得好,可以說是業餘愛好,天生有才。
木匠活也行,可以說是因為閒著無聊學的。
要是懂科技,那就太過離譜了。
如今這種形勢,一旦露餡,很容易被視為隱藏的敵特,連問都不問,直接給“花生米”處理了。
最關鍵的是,都已經1965年了,還是低調做個小透明最好。
上班之後,
何雨柱廚房轉一圈,辦公室翻翻賬本,看看報紙,悠閒的一天就這麼過去了。
食堂四點下班的傳統沒變。
但因為新增了中班五點的晚飯,所以每天提前做好飯菜後,會安排兩個人加班到六點左右。
沒有額外補貼,就管頓晚飯。
於莉這位廚房班長非常盡職,幾乎每天加班,另一個加班的要麼是劉嵐,要麼是秦淮茹。
下班以後,
何雨柱沒有去釣魚,婁曉娥和兩個孩子在玩,他自己騎車繞著工業市場的街道轉了一圈。那時候,每人每月只有八兩肉的定量。
布料,每人一年就15尺,剛好夠做一套衣服。
過年時每人固定半斤花生,二兩瓜子。
蔬菜糧食的價格基本沒怎麼變,但像火柴、菸酒這類需要票證的日用品,偶爾不用票也能買到。最大的變化,體現在人們的穿著上。
幾年前滿大街都是工作服、軍裝、灰衣灰褲,少數中山裝,女人們也都留著短髮或扎著辮子。
現在,大街上色彩斑斕。
多了穿花裙子、短裙的年輕女子,有的還燙了波浪頭,十分時尚。
穿著旗袍、踩著高跟鞋的女性也不少見。
香水、胭脂、口紅、畫眉漸漸流行起來。
穿綢緞、穿西裝的人越來越多。
新潮的小夥子則梳著油亮的大背頭,穿著牛仔褲和牛仔衫,這裝扮與傳統的工作服、軍裝格格不入,顯得很另類。而在一些照相館的櫥窗裡,原來的樣板照片換成了化妝精緻的美女和西裝革履的紳士,常常吸引人們停下腳步圍觀,十分熱鬧。何雨柱靜靜地觀察著這一切變化。
心中若有所感,卻無言以對。
冉家,
冉秋葉神情淡然地開門進家。
冉媽媽立刻起身,笑著說道:“下班啦,今晚有個聯歡舞會,你那件衣服應該挺合適的吧?我和你劉阿姨商量好了,她兒子也會去,年紀和你相差不大,長相學問都不錯,現在已經是大學老師了;
媽媽以前教你跳的交誼舞,你應該還記得吧,實在忘了,媽媽再幫你複習複習;還有,記得穿上新買的高跟涼鞋,那樣看上去更有氣質……”
冉秋葉靜靜看了母親一眼,默默地上了樓。
冉媽媽眉頭緊鎖,喊道:“那件事已經過去四年了,你怎麼就不能放下呢!
你和他分手沒多久,他就結婚了,這不正好說明他心裡根本就沒有你,也不喜歡你;
你這樣念著他,要到什麼時候,女人的青春能有多少個四年;
你這是在折磨自己,還是在折磨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