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問題還是出在我們的內心。
朱女士進門第一句話就是:“我都快崩潰了!”
我看出她很煩躁,於是先安撫她平靜情緒,然後她才半坐在躺椅上說話。她時而激動,時而 緊張,斷斷續續地說明了她的來意。
原來,朱女士這半年來,每天早上起來都會覺得噁心,平時吃飯一見油膩就會嘔吐不止,坐 車就感到頭暈,上班就覺得乏力,再加上月經時間推遲到現在都沒有來——於是,她斷定自 己是懷孕了,從藥店買回試紙一測,發現呈陰性,不甘心的朱女士然後去醫院做了檢查,結 果還是沒有懷孕。
“這不可能的!我的反應都很強烈,一定是醫院檢查錯了!”朱女士忿忿然。
“那你只去過一所醫院檢查嗎?”
“不,去過好幾家醫院,還跟醫院的醫生吵了一架,他們說我是神經病,所以我才來諮詢的 ,你看我是神經病嗎?”朱女士很氣憤地站了起來。
“心理問題不等於神經病,我也治療身體疾病的,先別發火,坐下來談好嗎?”我哭笑不得 。
“我還吃過中藥,結果被騙了,月經沒來,反應比以前更嚴重了。”朱女士邊說邊用 手撐著腦門,似乎頭痛轉瞬之間就出現了。
“懷孕對你來說很重要嗎?”我從她激動的情緒,富於誇張的表現欲,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 方式,揣測到了一點蛛絲馬跡。
“當然重要了啊,沒有孩子算什麼夫妻,有了孩子,丈夫才會更愛這個家。”朱女士脫口而 出。
“平時你和丈夫的關係如何?”
“說實話,不怎麼好,他比我大15歲,剛開始對我還不錯。結婚幾年後,就開始變了,經常 不回家吃飯,甚至夜不歸宿。有時候也會吵架……我想等我們有了孩子,他一定會愛回家的 。”朱女士算是說出了問題的關鍵。
“那你懷孕的時候,丈夫對待你是不是比懷孕前有好轉?”
“我說我懷孕了的時候,丈夫對我更關注了,但是檢查不出結果,他就不那麼有耐心了。” 朱女士很苦惱。
此時,我已能確定,朱女士的確沒有懷孕,而是從心裡暗示自己懷孕,心理暗示的力量非常 強大,臨床醫學證實,在不斷的自我暗示下,身體內分泌等各個方面都會隨心理的作用而產 生變化,沒病的人可以有病,有病的人可以緩解病痛……心理的力量不可小視。這就能很好 地解釋,朱女士為什麼會出現噁心、聞不得油膩等類似懷孕的症狀,甚至閉經這樣的生理反 應。
那麼,朱女士為什麼會暗示自己懷孕呢?
朱女士覺得丈夫改變了,變得不如以往那麼愛自己,愛這個家了,於是她想到了用孩子來改 變現在的狀態,這好比我們在下雨的時候帶上一把傘,可以為自己遮風擋雨,但是,雨依 然在下。傘並不能阻止下雨這個事實。孩子的降臨也只能讓問題暫時被“遮蓋”,問題依然 是問題。
。§虹§橋書§吧§
第15節:第二章 破解心理困惑(5)
在我耐心的詢問下,朱女士開啟了話匣子,講述了她自己的童年。
她說,在小的時候,因為父母長期外出做生意,她是由奶奶一手帶大的,奶奶非常溺愛她, 凡事都由著她的性子,經濟上富足的她,從小不但有著令同齡人羨慕的好吃的、好玩的,連 零花錢都比其他孩子多出很多。後來奶奶去世,對她打擊很大,一直都跟父母處不好關係, 成年後想盡早擺脫父母的管教,於是找到了現在的丈夫,早早結了婚。
問題越來越清晰,從朱女士的經歷中,可以清晰地理出這樣幾個關鍵詞:情緒不成熟不穩定 ,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喜歡成為焦點,虛榮等,這些性格上的缺陷恰好是滋生 心理疾病的土壤。
其實,朱女士的懷孕的假象,來自癔症的自我暗示,也就是歇斯底里傾向。
在童年成長環境造成的性格缺陷,婚姻生活的不如意,環境和壓力的雙重作用下,朱女士以 自我暗示的“懷孕”,引起他人的注意和關懷,來再次體驗童年那種“ 被溺愛”和“被重視”的滿足感。
困惑破解法
我們看到,有歇斯底里傾向的人,根本的特點,就是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也不能客觀評價別 人。朱女士的這種人格,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改變,只能先消除她自我暗示的假象, 從使她恢復健康的身體著手,同時進行一定的心理輔導,克服眼前的婚姻障礙,循序漸 進地完善她對自我和客觀事物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