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山海城,“山海”之名只是一個雜名,不見於史實。因此即便山海城的領地特性如何逆天,也難以吸引到真正的大才,心甘情願地效命。
這便是根基不穩了。
歷史上的秦朝是水德,水德就是玄色,指的是鬼神之氣,不宜於陽世。
人有黑氣,就近於冥世,國壽不長。
秦朝顛覆先王之制,罷分封,稱皇帝,就是歷史開創者。既是開創,就沒有任何根基,因此三世而亡。
漢繼秦制,有秦朝開路,慢慢化為火德。
再往後的歷朝歷代,有著秦漢的沉澱,帝皇之道已經成功建立,在世界定下根基,後來者都是繼承,因此不需要從頭再來。
不僅是王朝,就連皇子親王的封號都大有講究。
一般來說,除了太子之外的其它嫡子或者皇帝非常喜愛的庶子,會被封為大國的王,例如秦王、晉王、齊王、楚王、趙王、魏王、鄭王等等。
其中又以“秦、晉、齊、楚”四個封號最為尊貴,因為這四個封號代表的國家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
皇帝的兄弟以及地位較高的嬪妃的兒子也會被封為不錯的王,例如越王、吳王、蜀王、代王、衛王、岐王、韓王、魯王、梁王等等。
其他的庶子的封號就不那麼好了,例如霍王、密王、滕王、荊王、涼王、鄂王、徐王等等。
親王之下還有郡王,就更是次一等。
郡王一般是兩個字,是以郡縣的地名來封授,例如常山郡王、零陵郡王、琅琊郡王、中山郡王、北平郡王、河間郡王、江夏郡王等等。他們也可以簡稱為常山王、零陵王、琅琊王、中山王、北平王、河間王、江夏王等等。
所以說,涉及到王號,那就不僅僅是王號,它代表的是氣運與根基。
因此領主玩家建國,最好就是繼承一個上古國號,冥冥中就繼承了一朝之根基,無需從頭開始,領地根基一下就穩固了。
歷代造反者不明此理,往往或者異地稱王,或者弄出什麼雜牌王號,甚至是根本就沒出現過的王號。
這種新王名號不是不可以,但是就像插在地下的樹枝,要成長,就先得生根。可生根必須要有時間和氣運,群雄爭霸,一點一滴氣運都用在爭霸上,哪裡有餘力和時間塑造根基。
所以歷來造反者基本上都失敗了,反倒是為後來者做了嫁衣。
就像陳勝吳廣起義,最終成就了大漢王朝;黃巾起義,最終成就了魏晉;隋朝的迅速崛起,又迅速衰敗,成就了大唐帝國。
凡此種種,皆是如此。
荒野之中自秦朝始,但凡重要的王朝都將一一現身荒野。倘若有領主玩家不識趣,立國時用了諸如秦、漢、唐、宋、元、明等國號,那樂子就大了。
為了維護正統,繼承該國國號的王城是有權向該領地開戰的。最終的結果便是不死不休,兩者只能有一個存活下來,繼續此國號。
如果有哪位領主自信能滅了相對應的王城,倒也不是不可行。
歐陽朔暫時是沒此野心的。
因此,擺在山海城面前的只有兩種選擇。其一,自春秋戰國諸國號中選擇一個來繼承,齊、楚、趙、鄭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三國時期的魏國、吳國以及蜀漢,採用的都是此等做法。包括後來的南朝十六國,以及再後面五代十國,大抵皆是如此。
諸國號之中,秦、魏、晉等這些歷史上有王朝的,最好就不要去碰它。否則的話,指不定哪天就會因國號引起糾紛。
就算該國往後沒有入主王城,也有可能以世家的新式在荒野紮下根基。就像項羽建立的西楚,就算如此。
在西楚沒有覆滅之前,領主最好就不要選擇“楚”這一國號。
其二,就是再溯源一點,自“夏、商、周”三個上古國號之中,選一個來繼承。這三個王朝一則沒有現身荒野,又是一切王朝的起始,也是不錯的選擇。
武則天改唐為周,建立武周王朝,就是此等做法。
荒野之中,這些國號可就是先到先得了。一旦被領主玩家用了,後來者就無法選用。要想用,唯一的辦法就是滅了該國,將此國號重新空出來。
後來者也達成此成就,那是千難萬難。
歐陽朔個人比較偏向第二種選擇,上古國號就這麼三個,也是分量最重的三個國號。只是在朝堂之上,歐陽朔沒有表明個人觀點。
他只是讓諸大臣先議一議,再做決斷。
第八百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