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是四傑之首,還是成吉思汗從小的玩伴,非比尋常。
看成吉思汗的意思,竟然是準備犧牲博爾術,來換取大夏的寬恕,以期度過此劫。想到這,耶律楚材只感到手心冒出冷汗。
“可以一試。”耶律楚材強行鎮定說道。
成吉思汗滿意點頭,“那就去辦吧!”
“諾!”
耶律楚材轉身離去,腳步有些虛浮。
成吉思汗望著耶律楚材的背影,眼中閃過一絲寒芒。
…………
蒙古帝國的所謂交待,根本無法讓歐陽朔滿意。
王翦父子不僅是右翼軍統領,更是歐陽朔非常器重的大將,準備在吐蕃之戰結束之後,委以重任的存在,容不得任何閃失。
如果因為窩闊臺的自私,讓王賁遇難,王翦跟帝國離心,豈是殺掉一個博爾術能交待過去的?
蒙古人稀罕博爾術,歐陽朔可不稀罕。
歐陽朔悠悠說道:“暫時就做冷處理吧,記住,不要露出敵意。”
“明白!”
負責傳話的張儀聽了,若有所思。
…………
雖然非常不願見到,悲劇還是發生了。
十月二十七日,沒等到王翦統領的右翼軍,殘存的王賁部在阿育王朝大軍的圍追堵截之下,終究還是沒能倖免,全軍遇難。
王賁當場自刎,誓不當俘虜。
得到訊息的王翦,悲痛難當,就像發了瘋一樣,率部對阿育王朝大軍發起攻擊,在吐蕃腹地掀起一場滔天殺戮。
彼時的秦軍,很有歷史上屠滅六國的風采。
李靖得到訊息,嘆息一聲,傳令左翼軍做好右翼軍的策應,不讓王翦陷入險地。否則的話,他根本無法向王上交待。
在大夏左右兩翼大軍的瘋狂攻擊下,吐蕃腹地宣告失守。
這還不算,王翦率部一直打到吐蕃西境盡頭,替王賁收屍之後,順勢切斷了阿育王朝大軍撤退之路。
如果不是還留存著一絲理智,王翦就要率部攻打罕坦木帕夏古堡,替王賁報仇了。
十一月三日,在中路軍跟中護軍不計犧牲的圍攻下,邏些城也宣告陷落。至此,整個吐蕃戰場已經被大夏掌控。
被逼入絕境的阿育王朝大軍,只能無奈投降。
戰後統計,兩個半月的鏖戰,阿育王朝投入兩百萬禁軍,除戰死者外,剩下的七十五人悉數投降。除此之外,還有二十五萬吐蕃降軍。
至此,阿育王朝由巔峰時期的四百五十萬大軍,一下銳減至兩百五十萬,實力大損,未來別說征戰國外,在本土的霸主地位也已搖搖欲墜。
得到訊息,孔雀王跟笈多王兩大巨頭,高興的合不攏嘴。
幾乎就在吐蕃之戰結束的同時,早就蓄勢待發,一直潛伏在暗中的孔雀王朝跟笈多王朝,同時向阿育王朝發起進攻。
天竺區,迎來一場史上最大規模的混戰。
此戰過後,天竺區的格局將迎來一次全新的洗牌。
吐蕃之戰雖然獲勝,大夏也付出慘重代價,兩百餘萬出征的大軍,最終只有一百三十萬人倖存,陣亡七十餘萬人。
其中又以右翼軍傷亡最大,五十萬大軍最後只剩下不到二十五萬,傷亡接近一半。瘋狂起來的王翦,實在讓人害怕。
右翼軍陣亡,除七萬王賁部悉數陣亡,最大的傷亡就出現在王翦率部西征之時,瘋了的王翦,廝殺起來根本就不計犧牲。
吐蕃戰場,是名副其實的絞肉機。
好在倖存的一百三十萬大軍,經過此戰的洗禮,終於成長起來,擱在其他王朝,已經可以當做精銳來用。
奈何大夏正值最大規模的裁軍,容不下這一百三十萬大軍。
如何安置他們?很快就有了定數。
在得知王賁陣亡的那一刻,王翦再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直接向歐陽朔上奏,言辭懇切:“末將別無所求,只求能率部出征窩闊臺汗國。倘若陛下能答應末將之請,末將必肝腦塗地,為帝國效忠至死。”
王翦話已說到這份上,歐陽朔還能說什麼呢?
成吉思汗的敷衍,本就讓歐陽朔非常不滿,有了藉機收拾蒙古帝國的心思,等到王賁戰死,更是已經拿定主意。
王翦此時上奏,可不正是歐陽朔收買人心的機會嗎?能讓王翦這樣的神將,死心塌地地為帝國效忠,可比什麼都值的。
歐陽朔幾乎沒有猶豫,就同意了王翦的作戰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