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刺節真邪 第七十五(2 / 8)

針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脈凝結,堅搏不往來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脈猶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通,血脈乃行。然後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此所謂以解結者也。

用針之類,在於調氣,氣積於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也。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所謂推而散之者也。

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癰,或熱,或寒,或癢,或痺,或不仁,變化無窮,其故何也?歧伯曰:此皆邪氣之所生也。

黃帝曰:餘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歧伯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榖氣並而充身也。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痺;搏於筋,則為筋攣;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搏於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面板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痺。衛氣不行,則為不仁。

虛邪遍容於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痛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為骨蝕。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於筋溜。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中骨,氣因於骨,骨與氣並,日以益大,則為骨疽。有所結,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

(二)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刺法有五節,是怎樣的?岐伯說:刺法的確有五節,一叫振埃,二叫發矇,三叫去爪,四叫徹衣,五叫解惑。

黃帝說:先生說的五節,我不明白其意義。岐伯說:振埃,是針刺淺表的經脈,以治療陽病;發矇,是針刺六腑的輸穴,以治療腑病;去爪,是針刺關節支絡;徹衣,是針刺各陽經的奇穴;解惑,是根據陰陽的變化,來補瀉有餘和不足,使偏頗的恢復平衡。

黃帝說:刺節提到振埃,先生卻說是針刺淺表的經脈,以治療陽病,我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希望能詳細聽聽。岐伯說:振埃,是指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呼吸喘促,胸部煩悶,仰臥時則喘喝有聲,坐起時則身體伏下,厭惡塵埃和煙霧,呼吸困難。治療這種病,應儘快採用振埃的方法。

黃帝說:好。如何取穴呢?岐伯說:取天容穴。

黃帝說:如果咳嗽氣逆,呼吸困難,胸部疼痛,應取哪個穴位呢?岐伯說:取廉泉穴。

黃帝說:取穴有規定的次數嗎?岐伯說:取天容穴,不要超過一寸;取廉泉穴,見到血出就停止。黃帝說:好啊。

黃帝說:刺節提到發矇,我不明白其意義。發矇,是指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先生卻說是針刺六腑的輸穴,以治療腑病,是什麼輸穴能有這樣的效果呢?希望聽聽其中的緣故。岐伯說:問得真微妙啊!這是針刺的大法,是針法的極致,是非常高明的。就是口說書本,也不能表達清楚,請讓我解釋一下發蒙的意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