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是《黃帝內經素問》中的一篇重要篇章,主要論述了人體五臟之氣的執行規律以及與四時五行的關係。透過分析五臟之氣在不同季節的旺衰變化,探討了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後,強調了順應自然規律進行養生和治療的重要性。以下是對該篇章的深度解析。
一、原文解析
1. 黃帝問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何如而從,何如而逆?得失之意,願聞其事。
黃帝問道:結合人體五臟之氣的具體情況,取法四時五行的生剋制化規律,作為救治疾病的法則,怎樣是從?怎樣是逆呢?我想了解治法中的從逆和得失是怎麼一回事。
2. 岐伯對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臟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岐伯回答說: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配合時令氣候,有衰旺盛克的變化,從這些變化中可以測知疾病的死生,分析醫療的成敗,並能確定五臟之氣的盛衰、疾病輕重的時間,以及死生的日期。
3. 帝曰:願卒聞之。
黃帝說:我想聽你詳盡地講一講。
4.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溼,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洩之。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岐伯說:肝屬木、旺於春,肝與膽為表裡,春天是足厥陰肝和足少陽膽主治的時間,甲乙屬木,足少陽膽主甲木,足厥陰肝主乙木,所以肝膽旺日為甲乙;肝在志為怒,怒則氣急,甘味能緩急,故宜急食甘以緩之。心屬火,旺於夏,心與小腸為表裡,夏天是手少陰和手太陽小腸主治的時間;丙丁屬火,手少陰心主丁火,手太陽小腸主丙火,所以心與小腸的旺日為丙丁;心在志為喜,喜則氣緩,心氣過緩則心氣虛而散,酸味能收斂,故宜急食酸以收之。脾屬土,旺於長夏(六月),脾與胃為表裡,長夏是足太陰脾和足陽明胃主治的時間;戊己屬土,主太陰脾主己土,主陽明胃主戊土,所以脾與胃的旺日為戊己;脾性惡溼,溼盛則傷脾,苦味能燥溼,故宜急食苦以燥之。肺屬金,旺於秋;肺與大腸為表裡,秋天是手太陰肺和手陽明大腸主治的時間;庚辛屬金,手太陰肺主辛金,手陽明大腸主庚金,所以肺與大腸的旺日為庚辛;肺主氣,其性清肅,若氣上逆則肺病,苦味能洩,故宜急食苦以洩之。腎屬水,旺於冬,腎與膀胱為表裡,冬天是足少陰腎與足太陽膀胱主治的時間;壬癸屬水,足少陰腎主癸水,足太陽膀胱主壬水,所以腎與膀胱的旺日為壬癸;腎為水髒,喜潤而惡燥,故宜急食辛以潤之。如此可以開發腠理,執行津液,宜通五臟之氣。
5. 病在肝,愈於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禁當風。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持於壬癸,起於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
肝臟有病,在夏季當愈,若至夏季不愈,到秋季病情就要加重;如秋季不死,至冬季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來年春季,病即好轉。因風氣通於肝,故肝並最禁忌受風。有肝病的人,愈於丙丁日;如果丙丁日不愈,到庚辛日病就加重;如果庚辛日不死,到壬癸日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了甲乙日病即好轉。患肝病的人,在早晨的時候精神清爽,傍晚的時候病就加重,到半夜時便安靜下來。肝木性喜條達而惡抑鬱,故肝病急用辛味以散之,若需要補以辛味補之,若需要瀉,以酸味瀉之。
6. 病在心,愈在長夏,長夏不愈,甚於冬,冬不死,持於春,起於夏,禁溫食熱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於壬癸,壬癸不死,持於甲乙,起於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
心臟有病,愈於長夏;若至長夏不愈,到了冬季病情就會加重;如果在冬季不死,到了明年的春季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了夏季病即好轉。心有病的人應禁忌溫熱食物,衣服也不能穿的太暖。有心病的人,愈於戊己日;如果戊己日不愈,到壬癸日病就加重;如果在壬癸日不死,到甲已日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丙丁日病即好轉。心臟有病的人,在中午的時候神情爽慧,半夜時病就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