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古文解析:腹中論篇第四十(2 / 4)

帝曰:其時有復發者何也?

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病,氣聚於腹也。

譯文:

黃帝問道:有一種心腹脹滿的病,早晨吃了飯晚上就不能再吃,這是什麼病呢?

岐伯回答說:這叫鼓脹病。

黃帝說:如何治療呢?

岐伯說:可用雞矢醴來治療,一劑就能見效,兩劑病就好了。

黃帝說:這種病有時還會復發是為什麼呢?

岐伯說:這是因為飲食不注意,所以導致病有時復發。這種情況多是正當疾病將要痊癒時,又傷於飲食,使邪氣復聚於腹中,因此鼓脹就會再發。

2. 關於血枯病:

原文:

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

岐伯曰:以四烏骨一藘茹二物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譯文:

黃帝說:有一種疾病會出現胸脅脹滿,妨礙飲食,發病時先聞到腥臊的氣味,鼻流清涕,先唾血,四肢清冷,頭目眩暈,時常大小便出血,這種病叫什麼名字?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岐伯說:這種病的名字叫血枯。得病的原因是在少年的時候患過大的失血病,使內臟有所損傷,或者是醉後肆行房事,使腎氣竭,肝血傷,所以月經閉止而不來。

黃帝說:怎樣治療呢?要用什麼方法使其恢復?

岐伯說:用四份烏賊骨,一份茜草,二藥混合,再加上麻雀卵,製成如小豆大的丸藥,每次服五丸,飯前服藥,用鮑魚湯送服。這個方法可以通利腸道,補益損傷的肝臟。

3. 關於伏梁病:

原文: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可治不?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岐伯曰: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鬲,俠胃脘內癰,此久病也,難治。居齊上為逆,居齊下為從,勿動亟奪,論在《刺法》中。

譯文:

黃帝說:病有少腹堅硬盛滿,且與上下左右的組織相連,這是什麼病呢?可以治療嗎? 岐伯說:病的名字叫伏梁。

黃帝說:伏梁由於什麼引起的?岐伯說:小腹部裹藏著大量膿血,居於腸胃之外,不可能治癒的。在診治時,不宜重按,每因重按而致死。

黃帝說:為什麼會這樣呢?岐伯說:因為病位在小腹及二陰,可以從大小便排出膿血;如果病位在胃脘部,可能使橫膈與胃脘之間發生癰,此為根深蒂固的久病,故難治療。一般地說,這種病生在臍上的為逆症,生在臍下的為順症,切不可急切按摩,以免穿孔。關於本病的治法,在《刺法》中有所論述。

4. 關於伏梁病的另一種情況:

原文: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皆腫,環齊而痛,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

譯文:

黃帝說:有人身體髀、股等部位都發腫,且環繞臍部疼痛,這是什麼病呢? 岐伯說:病的名字叫伏梁,這是由於宿受風寒所致。風寒之氣充溢於大腸而留著於腸外脂肪系膜上,系膜的根源在臍下氣海,所以繞臍而痛。這種病不可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如果誤用攻下,就會發生小便澀滯不利的病。

5. 關於熱中、消中病的禁忌:

原文:

帝曰:夫子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藥,石藥發瘨,芳草發狂。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其說。岐伯曰:夫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岐伯曰:夫熱氣慓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恐內傷脾,脾者土也而惡木,服此藥者,至甲乙日更論。

譯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