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古文解析: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4 / 4)

脈象沉細數的,是少陰厥病;沉細數而散的,是寒熱病;脈象浮而散的,是朐僕病。脈象不躁而浮的,都在陽分,是熱病;脈象有躁象而現於手部的,都在陰分,是骨痛病;脈象靜而不躁的,都在足六經。脈象數而時止的,是在陽分的病脈,會出現洩瀉及大便膿血的症狀。

各種異常脈象,如澀脈是陽氣有餘,滑脈是陰氣有餘。陽氣有餘會出現身熱無汗,陰氣有餘會出現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會出現無汗而身寒。

脈象推之向外,而脈不向內的,是有腹內積塊。脈象推之向內,而脈不向外的,是身體有熱。脈象推之上部,而脈不向下的,是腰足清冷。脈象推之下部,而脈不向上的,是頭項疼痛。按之至骨,脈象少的,是腰脊疼痛而身體有痺症。

三、用不同詞牌名贊《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的內容:

《沁園春·脈象機要》

脈象精微,診斷之法,奧秘深藏。觀動靜變化,精明五色;參伍臟腑,決斷死生。長短數大,盛衰細澀,氣血迴圈顯病徵。乾坤奧,憑此中玄妙,醫道傳承。

陰陽失調關格,四季變動脈象明。知內外上下,補瀉適宜;天地如一,壽夭可評。心疝胃實,五臟發動,舊疾新病各有徵。診法妙,守虛靜之道,脈象為憑。

《卜運算元·脈診》

脈象顯精微,診斷奧秘深。動靜精明觀五色,臟腑強弱分。

長短數大細,盛衰澀痛真。氣血不亂乃可診,生死決於心。

《清平樂·黃帝內經》

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診法之道玄妙深,氣血脈象明分。

五臟六腑相關,陰陽四時相應。醫道傳承千年,護佑健康之魂。

詮釋:

《沁園春·脈象機要》詮釋:脈象的微妙之處,是診斷的關鍵所在。透過觀察脈象的動靜變化、眼睛的精明、面部的五色,可以參合臟腑的情況,判斷疾病的死生。脈象的長短、數大、盛衰、細澀等特徵,反映了氣血的迴圈狀態和疾病的徵兆。乾坤的奧秘,就隱藏在脈象之中。

脈象的變化,還能反映出人體陰陽的失調情況,如關格等病症。在四季的變化中,脈象也會隨之而變。只有掌握了脈象的機要,才能準確地進行診斷和治療。

在診斷過程中,要注意脈象的內外上下變化,以及補瀉的適宜時機。脈象與天地自然的變化相一致,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對於心疝、胃實等病症,脈象也能提供重要的診斷依據。而對於舊病和新病的判斷,脈象也能提供有力的支援。

總之,脈象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掌握脈象的機要,對於保障人們的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卜運算元·脈診》詮釋:脈象的微妙之處,需要用心去體察。透過觀察脈象的動靜、眼睛的神色、面部的五色,可以判斷臟腑的強弱和疾病的盛衰。脈象的長短、數大、細澀等特徵,都蘊含著疾病的資訊。

只有在氣血不亂的情況下,才能準確地診斷疾病。而脈象的變化,也能反映出疾病的發展和預後。

掌握脈象的診斷方法,需要長期的實踐和經驗積累。只有不斷地學習和探索,才能提高自己的診斷水平。

《清平樂·黃帝內經》詮釋:《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經典之作,其中的《素問》部分,更是醫學理論的精華所在。而《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則是《素問》中的一篇重要論述,主要講述了脈象的診斷方法和意義。

在這篇論述中,詳細地介紹了脈象的各種特徵和變化,以及如何透過脈象來判斷疾病的輕重和預後。同時,還強調了脈象與臟腑、經絡、氣血等方面的關係,說明了脈象在中醫診斷中的重要性。

此外,這篇論述還提到了一些脈象的異常情況,如關格、心疝等病症,以及如何透過脈象來判斷疾病的發展和變化。這些內容對於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總的來說,《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是一篇非常重要的中醫經典論述,對於中醫理論的發展和臨床應用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待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