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大詩人陸游,與自己的表妹唐婉青梅竹馬,喜結連理,夫妻情深義重,可惜卻被陸游的母親無情拆散,最後兩人勞燕分飛。
陸游再娶,唐婉再嫁。
時隔多年之後,兩人在沈園相遇,一個成為他人夫,一個嫁作他人婦,此情此景,讓兩人無限唏噓!
隨即出現了兩首驚豔千古,一唱一和的詩詞。
在應和詩中,無人可以出其右。
那就是陸游和唐婉的《鳳頭釵》。
陸游寫到: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唐婉也應和了一首。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看到沒?這才叫應和的詩詞。
所謂應和,就是要一唱一和,一應一對,前後呼應,格律一致。
不管是從文體,意境,規格,韻律都要協同一致,這樣才能達到協同共振的效果,才能展現出二重奏的魅力。
形成疊加唯美的震撼效果,如同水中倒影,鏡中兩面。
這才能展現出這種一唱一和特有的文學魅力,做到心心相印。
我們再來看一下項羽的《垓下歌》,以及《和垓下歌》。
這兩首詩歌,無論是從文體,規格,韻律,都是格格不應,而這還是唱出來的,那最後就是要用一種曲調唱出兩首詩歌。
連這字數都不一樣。
顯然無法實現應和的效果
所以這一首如果真是虞姬寫的,她真有這麼高的才學,那麼虞姬應該把《和垓下歌》改成騷體詩。
而把五言詩改成騷體詩,那就等於降了難度,非常容易,就是我這種對詩歌沒有研究的人,隨便都可以改的出來。
比如:
漢兵來兮已略地,四方圍兮楚歌聲。大王今兮意氣盡,妾兮妾兮何聊生?
這麼一改,這才像是一唱一和,這才感覺像是虞姬和項羽對唱出來的詩歌。
雖然這首詩歌的文學價值急速下滑,但是,作為一個應和此情此景的詩句,卻是最符合當時的情形。
如果虞姬有這樣的文學修養,那麼她必定會改得比我更好。
所以,這首《和垓下歌》是假的,是後人寫的。
項羽和虞姬的這兩首詩就是驢唇不對馬嘴!"曹東方繼續說著後世網友的話。
"陸游和唐婉的詞真悽美,而項羽和虞姬的合詞真的不倫不類。
東方還有證據嗎?"宋纖纖問道。
不但宋纖纖,連宋司令第三人也開始皺眉,對項羽和虞姬的合詞感到有問題了。
"最大的證據就是漢代的所有史學家,都不相信這首《和垓下歌》是虞姬寫的。
司馬遷都不承認。
我簡單說一下司馬遷。
這裡牽扯出職業操守問題,大概就是說我個人有我自己的想法,對某些人的感觀好壞。
但他們不可以影響到我的工作,司馬遷基本上就是這樣的人。
《項羽本紀》把項羽抬的和劉邦一樣的高度,皇帝!
司馬遷,那是非常厭惡劉邦,而且非常鄙視外戚,所以他對漢武帝,衛青,霍去病都不喜歡。
可即使司馬遷不喜歡,但他還把這些人的豐功偉績記錄下來,那這個可信度就非常高了。
同理,司馬遷可是非常喜歡項羽,但他卻有史學家的操守,在別人都在肆意扭曲事實,瘋狂鼓吹項羽。
硬是要說虞姬是殉情而死,虞姬是自殺,
但司馬遷就是不採信,覺得這種說法不靠譜,並且完全不寫虞姬是如何而死的。
那麼,司馬遷所表示的立場已經很明顯了,他認為虞姬絕對不是殉情自殺。
虞姬就只能是被項羽逼死,更加可怕的就是,有可能虞姬還是被項羽直接殺死的。
其中司馬遷對於這段歷史的記述,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那就是項羽唱《垓下歌》不只是唱了一遍。
用司馬遷的原話,那叫:'歌數闕'。
就是反覆吟唱,不停的在唱,我的烏騅馬跑不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