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韓琦斬殺狄青的部將,用嘲諷的語氣說出那句流傳了千年的話,“東華門外簪花唱名方為好男兒”。
看似是五代十國的殘酷以及趙匡胤的個人選擇導致了文武分立,但真正本質的原因在於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央集權所導致的。
更關鍵的地方在於,文武分立不可怕,但隨之而來的以文馭武就不可能避免……這同樣也是中央集權的必然性所導致的。
在唐朝的中後期,實際上已經有了這樣的苗頭,那些大權在握的宰輔,基本上都沒有軍功在身……如隋朝楊素、賀若弼、高熲,初唐李靖、李績這樣出將入相的名臣基本上沒有了,也就郭子儀能與之相提並論,那還是拜安史之亂所賜。
至於後面的兩宋大明,文臣在地位、權柄上徹底的壓制住了武將,狄青都算是不錯的了,至少他乖巧,最慘的就是岳飛。
岳飛之死的關鍵不在於他要直搗黃龍迎回二帝,即使宋徽宗、宋欽宗真的回來了,親手製造了靖康之難的他們有什麼資格、底氣與宋高宗爭權呢?
關鍵在於當時的岳飛已經成為了隱形的軍閥,實際上岳飛的名聲鵲起就是因為他在敵後的諸戰,士卒的來源、糧草供應……這些朝廷完全不能制約,甚至每次攻擊或者防守都是由岳飛自行其是的。
再到之後的四次北伐,岳飛向來是獨立行動的,收復建康,挺進中原,盡收糧草,招募北地漢人組建萬騎……換句話說,岳飛會不會反不重要,重要的是岳飛反了,南宋的朝廷根本沒有應付的策略。
總而言之一句話,皇權、相權對岳飛可能的自立門戶的警惕性,導致了風波亭慘劇的發生……而岳飛偏偏又是南宋大將中唯一一個不是出身西軍將門的。
李善不由得苦笑,這個時空的文武分立,難道就要從自己搗鼓出的這份凌煙閣功臣榜開始嗎?
如果當日提出仿雲臺二十八將沒有圈定在領兵大將這個範圍之內的話,可能影響力不會那麼大,但現在就不好說了。
如果不是五代十國,如果不是趙匡胤,後世武將的地位可能不會那麼低,如果能以和平的方式過度,或許能改變歷史。
但問題是,李善不願意背這個鍋,至少現在不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