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初唐從上吊開始
射飛皮帽而不傷人分毫,如此神射,即使是長於射術的突厥人中也非常少見,突厥騎兵中一位中年人出列,指著手持大弓凜然而視的劉世讓,“此人便是劉世讓。”
“數月前便是他在雁門關?”一位突厥青年笑著說:“聽聞去歲河東,也是他……”
中年人臉色有點難看,哼了聲,“你又不是不知,咄苾掠我部族!”
青年人嘆道:“若不是什缽苾回返,只怕其狀更囂。”
咄苾是如今東突厥之主頡利可汗的名字,什缽苾指的是如今和頡利可汗相爭的突利可汗。
數百突厥騎兵來犯,劉世讓陣前互射,彰顯軍威,趨馬回返,親衛中不少人以刀擊盾,以金戈之聲為賀。
崔信看了眼保持沉默的李善,舉起腰間佩劍擊在盾上……李善眼皮子動了動,但還是一聲不吭。
從本質上來說,李善從不肯輕易相信任何人,雖然劉世讓陣前神射,從邏輯上來說應該沒有暗通突厥。
但疑惑依舊在李善腦海中盤桓,聖人下令招撫苑君璋,崔信一路都沒有耽擱,抵達雁門的第三日自己啟程來馬邑,訊息是怎麼洩露出去的?
不可能是巧合,從沒聽說過突厥會在寒冬臘月之時出兵,更不可能來剛剛被他們洗劫過一遍的馬邑,必然是得準確情報,才會突然出現,為的就是阻止苑君璋投唐。
苑君璋多年依附突厥,雖然唐使在場,但還是迅速前去拜會,李善看著這一幕,眼角餘光掃了掃劉世讓……崔信正握著那老貨的手多加撫慰。
突厥從哪兒來的情報?
招撫苑君璋一事,河東知道的人不會很多,李道玄、薛忠等人不可能,李神符、李高遷也沒有這個必要……他們事先可不知道劉世讓會來馬邑,暗通突厥將自己和崔信陷在馬邑?
這種可能性不大。
李善想來想去,還是劉世讓最有可能,他低聲問:“從雲州南下至馬邑,快馬賓士……來得及嗎?”
一旁的杜曉遲疑了下,“若是昨日送信,今日應該能抵達。”
李善握著佩刀的手緊了緊,低聲吩咐:“讓範十一親自去,盯住劉世讓!”
範十一軍中斥候出身,身上又有望遠鏡這種時代神器,盯住劉世讓並不難。
“館陶縣公,崔公。”苑君璋快馬而來,奔到近處下馬,“突厥……欲與唐使一敘。”
杜曉附耳道:“理應不會有突厥大軍。”
李善點點頭,這個道理他也懂,突厥此來是為了阻止苑君璋投唐,無需在寒冬臘月發大軍。
遠遠看見突厥騎兵已然退遠,只留下了十餘騎,李善微微點頭,翻身上馬,側頭看了眼,突然道:“劉公一併前去。”
崔信讚賞的點點頭,知錯就改,善莫大焉。
哎,崔信真是不瞭解自己這位未來快婿……李善現在更加懷疑劉世讓,如何敢讓其留下。
劉世讓在代州、朔州舊部甚多,如果昨日抵達馬邑,找機會將訊息送出去,如果這股突厥騎兵是從雲州南下,的確是趕得及的……李善想了想去,只有這種可能性。
當然了,還有一種可能性……如果另有人暗通突厥,今日突厥騎兵突然出現,劉世讓試圖以此洗刷身上的嫌疑。
李善腦子有點亂,會是李神符、李高遷嗎?
他們的確有這個動機。
但當日自己是啟程時候才宣佈劉世讓隨行的,之後李道玄就接管了雁門關,斷絕出入,李神符、李高遷怎麼送信的?
從代州去雲州,並不是只有雁門關一條路,山間總是有小道的……但不可能攜帶馬匹,走到雲州去報信,來得及嗎?
想來想去,還是劉世讓的嫌疑最大啊。
放緩馬速,李善眯著眼打量對面兩人,一位略為年長,膚色黝黑,嘴角掛著笑意,另一位略為年輕,眉毛上挑,正盯著適才大發神威的劉世讓。
“不知是哪位貴人?”李善笑著拱手,“還請苑公代為引薦。”
聽見“苑公”一詞,而不是“芮國公”,苑君璋大感李善厚道,介紹道:“這位……”
突厥中年人笑著打斷,自我介紹道:“漢人稱某為鬱射設。”
鬱射設饒有興致的看著面前的三人,之前苑君璋已經提過了,一位是他認識的劉世讓,一位衣冠長袖,應該是唐皇遣派的使者……而這位代縣令卻走在前面。
噢噢,原來是鬱射設,處羅可汗三子,和自己打過交道的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