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還只是矇矇亮,李靖就迫不及待的再次啟程,夜空中明月猶在,星辰閃爍,真正的披星戴月。
進入雲州境內後,李靖明顯的察覺到局勢肯定發生了變化,而且還是那種好的變化……昨日經常能看到的突厥騎兵小隊幾乎無影無蹤。
呃,這種變化於國是好事,於那位邯鄲郡王是好事,但於自家而言,未必是什麼好事。
李靖加快了速度,午後終於在左雲縣城南側數十里外再見唐軍旗幟,那一刻,李靖的心是提起的,雖然都說邯鄲郡王溫文儒雅,與人為善,甚至和四弟李客師一家都交好,但昨日一戰,聽聞這位尚未弱冠的郡王奮勇當先,銳氣逼人……更別說,連斥候都收攏走,明顯是要和自己做一場。
不自覺的側頭看了眼身側的臨濟縣侯闞稜,李靖特地將其帶上,為的就是緩和關係……撕破臉對邯鄲王來說不是什麼好事,對自己來說更不是什麼好事。
但下一刻,看到迎出來的張公瑾、張士貴兩人,李靖心一鬆……應該是偏師。
張公瑾、張士貴領千餘騎兵為右路軍向西北方向進發,他們相對來說進軍的速度稍緩,畢竟方位更靠北,遇見的突厥亂軍也更多。
「大捷?」李靖嘴角都在抽動,自己真是……錯過第一次,又錯過第二次,看來朔州還真不是自己的福地啊!
「斥候回報,頡利可汗召集近萬騎兵,邯鄲郡王率先衝陣,酣戰三刻,宜陽縣公劉世讓、左武衛將軍薛萬均、幷州騎兵副總管張寶相陸續來援。」張公瑾用略為惋惜的口吻說:「突厥大敗,斬首數以千計,頡利可汗率餘部北竄。」
昨日李善遣派斥候,召集三軍匯合的時候,張公瑾倒黴的碰上了硬茬子,是阿史那一族中一個大部落,好不容易才殺散對方,等他們準備啟程的時候,那邊都已經打完了。
今日拔軍繼續進軍,但昨日被李善擊潰的突厥散騎漫山遍野的出現在張公瑾周邊,這位代州別駕不得不再次吃下這塊肉,光是收攏的戰馬都超過三千匹了,這才等到了李靖。
李靖捋須的手都在顫抖,「率先衝陣……邯鄲郡王果有銳氣。」
馬鼻的,老子揹負了那麼多壓力,最後被人摘了桃子!
只能說有的人啊,只會想自己吃了多少虧,而不會算自己佔了別人多少便宜。
要知道在絕大部分人眼裡,是你李靖佔了李善的便宜,後者經營年許,如今的代州再無殘破之像,人口的增長,糧草的儲備,以及大量的戰馬,如今的代州軍經歷了數場戰事,可以好不虧心的自稱為天下強軍。
而張公瑾、張士貴這些大將心裡更清楚,在未來的幾年內,大唐和突厥之間,國戰必起,雖然進軍的路線有很多,但主力必邁雁門關,而代州總管很可能會成為這一路軍的統帥。
歷史上的確如此,貞觀三年,唐太宗李世民決意擊東突厥,一同六路大軍,最重要的一路就是定襄道,所謂的定襄道也被稱為代州道……兩個稱呼是新舊唐書不同導致的。
主將是曾經擔任河東道行軍總管的李靖,副手是時任代州都督的張公瑾。
正是這個原因,李靖才會想方設法清除李善在代州的影響力……未必是針對李善,但問題是想掌控代州,建功立業,就必須這麼做。
張公瑾、張士貴都心裡有數,如果李靖能順利的攬下此次大敗突厥的功勞……那日後出塞大軍,主帥人選中,李靖是最有資格的那個。
看著面無表情的李靖,張公瑾小心翼翼的說:「今晨,邯鄲王遣親衛下令,諸軍往西北方向進軍,於左雲縣以北百里處合軍。」
張士貴理解張公瑾的小意,他們倆都是李世民的心腹,很清楚如今朝中局勢,自從洛陽虎牢大戰之後,秦王軍()中威望一時無二,太子開始將手伸向了軍中,高階將領如原國公史萬寶、任城王李道宗、燕王羅藝、河北名將薛萬徹,低階將領如常何等人。
而如今,在趙郡王李孝恭被罷兵權回朝出任宗正卿之後,東宮最重視的就是面前這位代州總管永康縣公李藥師了。
決不能讓李靖投入東宮。
張士貴咳嗽兩聲,不顧張公瑾詫異的眼神,朗聲道:「大軍分為四路,如今三軍合一,唯獨本路未至,如今邯鄲郡王意欲北上邀擊,當即刻啟程。」
「不急,不急……」李靖的聲音有些冷澹,但也能理解,畢竟人家和邯鄲王在顧集鎮並肩死戰八日。
還有機會嗎?
李靖在心裡盤算,一旦合軍,自己身為代州總管,有絕對的資格掌控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