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汗當能略為壓制。”
李善笑了笑,道:“阿史那·社爾其人,能伏於頡利之下多年忍氣吞聲,頗有梟雄之姿,突利可汗……卻是個知趣的。”
當年見證李善與突利可汗義結金蘭的溫彥博點頭稱是,這個評價,恰如其分。
這一戰唐軍有必勝的理由,突厥也有退兵的理由,但能出現這樣的戰果,李善並不覺得僥倖,他窺破阿史那·社爾的動機,選擇在突厥退兵的瞬間做出了最正確的決定。
但李善也不得不承認,突厥如此大敗,還是有運氣的成分的,比如自己下定決心的時候正好是突厥撤兵的時候,比如使用了突厥從來沒見識過的陌刀隊。
不過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一戰之後,五原郡只怕要再次生亂……好笑的是,這樣的局面是李善導致的,但並不是李善的謀劃,相反,正是阿史那·社爾自作自受。
不管之前阿史那·社爾與突利可汗如何親密無間,在這一戰是如何設計……但終究已成定局,前者元氣大傷,突利可汗會選擇繼續與大唐為敵,還是調頭去對付阿史那·社爾呢?
當年李善毫不留情的斬殺鬱射設,幾乎是斬斷了當時處於困境中的突利可汗的一條臂膀,但後者還不是做出了與李唐結盟,與李善結拜的決定?
正如李善評價的那般,突利可汗是個知趣的,換句話說,這是個很容易被利益所左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