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2 / 4)

小說:頭等強國 作者:幽雨

欖腰”越粗越好

1990年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給人們留下了慘痛的教訓和深刻的記憶,如何能從這樣的歷史鉅變中總結出歷史教訓對於中國未來的改革之路具有重要的借鑑作用。

前文已經談到蘇聯解體和俄羅斯改革的教訓與當時過於激進的改革、盲目信任西方而忽視了本身國情的複雜性有重要聯絡。當然,前蘇聯極權主義的黨政合一式的全能主義統治方式也是前蘇聯在激進改革中轟然解體的重要原因。前面已經談到達倫多夫的觀點,他認為*國家比極權主義國家更容易解決內部的矛盾和社會衝突,從而使得*國家基本上擺脫了革命和大規模*的危險(請對比圖11…12和圖11…13)。

圖11…13:前蘇聯式的極權主義模式是導致國家解體的重要原因

圖11…13展示了前蘇聯式的極權主義統治模式:其實是極權主義國家自己為自己塑造了千千萬萬的對手,本來社會的大量矛盾在一個現代*國家中可以透過社會中間層和社會自治的方式來疏通和調節,從而讓社會自己去解決自己的問題,讓社會自己去執行、調節和更新,國家當然可以協助社會基層建立自治機構,併為社會團體之間的談判作調解和斡旋,總的來說,國家的立場是比較超脫、超然和中立的,其扮演的主要是管理、規劃和調控社會的角色。

但是極權主義模式註定了蘇共要大包大攬,要想控制社會所有領域,不允許社會有任何獨立自治聲音的存在,不允許有任何民間獨立的利益談判和調解機制,不允許有任何獨立的工會、農會和民間自治團體,從而使得本來可以由社會自我調節機制自行解決的大量社會爭端和社會衝突被國家強行壓制,這樣每個社會群體和個人在遇到矛盾和衝突時都得不到制度化解決的渠道,從而長期積累起越來越多的對蘇共和蘇聯國家的整體不滿。這種被強行壓制的社會衝突和社會矛盾就像激烈的地殼運動一樣,在地下以可怕的能量聚積著、執行著,平時很難看出蛛絲馬跡,可是一到社會危機點燃的時候,整個能量就在一夜間徹底爆發,多少年積累的社會衝突和社會能量在短時間內讓大家都失去了理性,工人、農民、職員、學生甚至是公務員本身都把自身的不滿和生活中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統統指向蘇共和前蘇聯中央政府。。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七章 中國崛起的戰略機遇(14)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蘇共和前蘇聯中央政府一定會覺得不解和冤枉:“為什麼老百姓把矛頭全指向我們?”的確,那麼多社會群體的矛盾和衝突中,絕大多數可能跟國家沒有一點點關係,關鍵是這樣的制度阻塞了言路,阻塞了利益表達,也阻塞了理性利益機制的博弈,從而讓社會痛失瞭解決大量社會衝突的能力,也讓前蘇聯式的共產主義失去了自我制度更新的機會,最後讓大家在社會政治危機中把不滿統統撒在國家的頭上,從而導致了國家在短期內失去了基本的道義上的合法性而發生可怕的崩潰局面。

社會中間層的缺失讓人民在遇到了社會矛盾和社會衝突時第一反應總是“要去莫斯科,找黨中央反映問題”。這讓蘇共中央政府壓力無比沉重,最終不堪重負而被壓垮。而在西方*國家,這種情況基本不會出現。事情總是這樣的,當人們沒有正常的利益和意見表達渠道時,最後只有被迫採取體制外的激烈手段,就好像大江大河的激流一味地去堵它,而不是採取辦法去疏通和引導它,最終的結果一定是山洪暴發。

如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進入了一個關鍵性階段,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經濟改革讓普通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在短短30多年內得到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也較改革開放前取得了飛躍性的提升。市場經濟的巨大力量讓社會利益日益多元化。如果說實行改革開放、開啟中國國門,並最終確定中國市場經濟道路象徵著中國前途和命運兩大轉折點的話,今天中國又歷史性地走到了十字路口。中國的頭等強國之夢、和平崛起和民族復興之路需要今天的中國人做出歷史性抉擇,中國前進路上的問題和難題正考驗著我們現代中國人的智慧。市場經濟改革大方向的選擇讓中國向現代化的方向邁進了至關重要的一大步,但是市場經濟本身的問題和複雜的利益機制的博弈需要我們相應地改革管理體制以適應市場經濟給中國社會帶來的空前變革。

在這個重要議題上,德國社會學家達倫多夫的社會衝突理論對於今天的中國社會具有深刻的意義。前面提到,一個良好的社會並不是一個沒有衝突的社會,一個良好的社會應是一個擁有健全體制來疏通、調解和解決衝突的社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