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知也。取一卷書授之。曰、勉旃。後當為僧。言訖。輿去如飛。二僕伕冉冉履空中。張歸即能談人意間事。棄妻子出遊。過撫州宜黃縣。行止佯狂。人無知者。時大旱。縣人作土龍禱雨。張投牒請自祈禬。約明日午必雨。不爾願焚軀以謝。即趺坐積薪上。民之輕剽禍賊者、爭益薪。及明。烈日滋熾。萬眾族觀。至秉炬以須。如期、果大雨。四境沾足。邑人始謹事之。鄒柄居是邑。惡其惑眾。張往見之。曰、吾宿負公杖。幸少寬我。會張為邑人甃治衢陌。裒金數百萬。或譖於鄒曰。彼乾沒其半。間道以遺妻孥。鄒怒言於縣宰。捕笞之。已而悔詣張謝。張曰。曩固言之矣。無傷也。宣和三年。適邵武泰寧。謂縣人黃溫甫曰、吾與若隔生同為五臺僧。若嘗病。費吾藥餌。今當館我以償。黃為築庵香爐峰頂。買僧牒落髮。師能咒水起疾。數百里間。來者絡繹。通直郎葉武為令。夢一女子持火東西焚庭廡。復爇鼓門。驚覺。遲明師造縣。迎問曰。昨夕無恐否。葉愕然。具以夢告。師命輿土地木胎。至庭斧之。血津津然。初縣有祟物。化為美姝。惑宿直吏。至是遂已。縣丞江定國母呂氏。有眩疾。每發。頭涔涔不可忍。以扣師。師曰。無它故。要是銀兒為孽。定國駭懼。銀兒者。其父時故姬。呂氏陰殺之。於是丐為禳謝。師引紙畫為禽畜百十種。令秉火炬。設瓜果。賓主置榻。戒其家人皆就寢勿顧。獨一二僕使在。迨夜。師入呂氏寢。物色之。得於妝合。僕者鹹見好女子。年可十六七。緣衣黃裙。對之掩泣。若不從狀。師徐徐諭解。已而肯首。乃以所畫並楮鏹付之。送使出門。呂氏明日疾不作。富人江景淵。嘗與人爭田不勝。用計殺之。忽得脾疾。詣師請水。師具數其過。景淵叩頭哀祈。為至其居。命斸地丈許。得蒼狗。吽牙怒視。左右皆恐。視之乃塊石。師以杖擊之。應手糜碎。景淵即愈。又有倡棄籍歸一胥。同謁師。師所居山椒。林樾蔽繞。來者未至門不知也。師逆告其徒曰。某人夫婦少選至。勿令其婢子入。及二人至。元無婢自隨。師言狀。倡驚泣求救。乃昔日曾逼一婢赴井死。胥固未之知。嘗入市。見搏掩者立道左。呼使前。捫其項下如揭物狀。曰、後不得復爾。人問故。蓋此人昨夕負博進。恚而投繯。救至得不死。師白晝捕魑魅。逆說禍福甚多。不勝載。紹興四年死。泰寧人至今繪事其像。不呼其名。惟曰張公。或曰張和尚雲。
。。。
 ;。。。 ; ;
夷堅甲志卷九 卓筆峰
泰寧縣東十五里。有仙棺石。相傳往年因風雨白畫晦冥。人聞空中音樂聲。及齊。見棺木在巖間。其處峭絕。人莫能上。疑仙人蛻骨送於此。因名音山。亦曰聖石。遇大旱。祈雨即應。蔣穎叔使福建日。過之為賦詩。更名卓筆峰。宣和五年。復大雷電。風雨雺塞。及霽而棺旁又列一棺。題湊不異世俗作者。次年春。山邊人見輿馬旌幢。騎從呵殿。騰雲至其地。作樂而去。樂聲泠然。非世間音。村民能猱援者。嘗登之。雲棺不施釘。可開視。骨色青碧。葬具悉古制。惟一小剪刀。細腰修刃。同人間用者。將挈而下。忽霹靂挾崖起。大蛇旁午。民驚怖墜地。體無所傷而病狂。半年方愈。為鄉人言如此。右五事。皆邵武士人黃文譽言。
。。。
 ;。。。 ; ;
夷堅甲志卷九 張琦使臣夢
左武大夫榮州刺史張琦。紹興十六年。自建康解軍職。為江東兵鈐駐饒州。三年而病、琦有田在池州建德縣。命使臣掌之。是歲使臣夢黃衣數人。持一朱書漆牌。雲攝饒州鈐轄張琦。潭州長沙知縣趙伯某。既寤。意謂琦被召命。詣鄱陽慶之。琦病已篤。不得見。家人恐其夢不祥。不敢言。而琦數詢其子云。趙知縣到未。子謂病中譫語。不敢對。凡月餘。果有趙君者。罷長沙縣歸。至饒泊城下。卒於舟中。琦登時亦死。
。。。
 ;。。。 ; ;
夷堅甲志卷九 周濱受易
周濱、字東老。福州閩人。佳士也。陳了翁以兄之女妻之。濱受易於翁。如有所悟。翁喜參禪。見濱論死生之說。禪者所不能言。甚訝之。宣和中以疾卒。前一日。作詩與蔡氏甥曰、三舅報無常。濱行第三諸甥腳手忙。熟捶三挺皂。爛煮一鍋湯。垢膩從君洗。形骸任爾扛。六釘聲寂寂。千古路茫茫。
。。。
 ;。。。 ; ;
夷堅甲志卷九 蔡振悟死三
蔡振、字子玉。閩縣人。年甫冠。從鄉先生鄭東卿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