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行列的昏君,終究是在堅持了二十多年後,馭龍賓天。
大唐剛剛得勝的喜悅也因此打了對摺,紅白事一起辦了。
得知了李隆基死亡的訊息,左小右並沒覺得多高興,反而有種怪怪的感覺:我還沒用力,你怎麼就死了呢?
相比起來,楊玉環卻十分高興:“夫君,那個人終於死了,以後我們不用在東躲西藏了。”
看著楊玉環二十年未變的容顏,左小右微微一笑:“還早的很。”
楊玉環不解:“夫君的意思是?”
左小右感受著過去二十年所積累的皇道龍氣,喃喃道:“為夫的道……還沒走完啊!”
……
雖然李隆基死了,但因為北方的邊患解除,倒是讓天下形勢重新穩定下來。左小右嗅到的機會也因此消失,他只能歸咎於唐朝氣數未盡,於是便不再多想,安心發展益州。
不過總是發展,卻不鍛鍊軍隊的實戰能力,終究不是辦法。如果軍隊沒有戰鬥力,又如何保家安民呢!所以左小右想發動一場戰爭,鍛鍊一下益州軍的實戰能力。
大唐肯定是不能動的,畢竟他不可能無緣無故的打自己的同胞,於是左小右把地圖攤開,最終將目光對準了和自己相鄰的吐蕃。
第十三章 領土擴張
提起吐蕃,人們首先會想到的是什麼?
大部分人會想到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吧!
雖說歷史教科書把這件事當成了一件民族融合的好事來讚美,但實際的站在歷史角度來看,這對大唐根本就不是什麼好事。
一個地方土財主松贊干布娶到了十幾歲的文成公主,還得到了一大堆唐朝的能工巧匠、龐大嫁妝,可是之後發生了什麼?吐蕃逐漸發展壯大,唐朝逐漸衰落之後,吐蕃不但沒有對大唐伸出援手,反而派兵攻打大唐,掠奪大唐資源。說是狼子野心,絲毫也不為過。
左小右將這件事稱之為唐朝版的賠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左小右對吐蕃沒有任何好感,反而十分討厭。眼下他要鍛鍊益州軍的實戰能力,而吐蕃剛好就在益州邊上,不打他打誰?
至於吐蕃的高原氣候問題,這就對將士的體質和適應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原問題即便在後世也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除了適應只能適應。
吐蕃的戰鬥力基本上就是高原戰鬥力,一旦離開高原,吐蕃軍隊的實力就不足為慮,但因為吐蕃人適應高原作戰,所以在吐蕃境內的戰鬥,吐蕃人基本是無敵的。
當然,那只是出於古代人對高原反應研究不足,準備不足的情況,在益州軍這邊,則完全不是問題。過去二十年的現代軍事的訓練之下,益州軍的將領早已學會了情報戰的重要性。當左小右提出要對吐蕃發動戰爭的時候,益州的軍隊就開始了情報方面的蒐集,並開始有效的針對高原作戰進行適應性訓練。
吐蕃的地盤其實不小,足有大唐三分之一的領土面積,但吐蕃地廣人稀,偌大的國家,人口卻不足千萬,比益州還少。當然吐蕃的生存條件也比較惡劣,看看後世當地人的穿著就知道,白天熱死,晚上冷死,氣候變化莫測,不做好充分的準備,真會死在那的。
經過差不多一年的準備時間,益州五萬軍隊進入吐蕃境內,依靠著最新研製成功的步槍,成功突破了吐蕃防線,開局就打了個大勝仗。
之後益州軍按照既定路線,根本就不和吐蕃的地方軍隊糾纏,而是直撲吐蕃王庭,擒賊先擒王!
吐蕃從松贊干布開始,已經發展了一百多年時間,但這一百多年的發展還不如益州十年的發展。由此可見一個有遠見、有藍圖的領袖是多麼重要。益州有左小右在,美好生活指日可待,而吐蕃只有一幫地方幹部,又基本上靠著放羊牧馬為生,根本就沒什麼基礎設施建設,自然環境又惡劣,每年光是生病就會死不少人,一百年最多隻是民生好了些,其它都不咋地。
吐蕃境內的路實在不太好走,好在五萬大軍裝備了腳踏車,即便道路難走一些,但依舊可以順利的日行數百里。
說起這腳踏車,可是過去二十年中的一大成果。尤其是輪胎技術得到了解決,從而有了生產腳踏車的基礎。隨著近幾年鋼鐵鑄造業的成熟,以及車床技術的出現,腳踏車終於在去年的時候製造了出來,而且首先投入到了軍用當中,暫時不對民間開放。
現如今,憑藉著腳踏車,吐蕃難行的路途變得不是問題,五萬益州軍高高興興的蹬著腳踏車,輕鬆無比的朝著吐蕃王庭進軍。雖然中間遇到了一些地方軍的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