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1 / 4)

小說:名妓卷 作者:白寒

鄭郎榮獲功名,李亞仙先是喜不勝收,繼而又暗想:自己出身青樓,歷盡風塵,情郎官高位顯之後,想必會另擇名門淑女婚配,棄舊歡如敝履。到這裡,她不敢往下再想,索性先發制人,垂淚對鄭元和道:“妾身卑賤,不足以事君子,請從此去,君當自愛!”

鄭元和聞言傷心,含著淚勸慰說:“我有今天,全由芳卿所賜。我貧賤時,卿不棄我;今我富貴,卿為何忍心離我而去?倘若不能同往成都,我當自刎而死,以報卿之大恩大德!'聽到這一席話,李亞仙徹底放心了,她的鄭郎決不是一個負心人。不久擇一吉日起程,鄭元和攜李亞仙赴成都就任。

就在鄭元和從長安赴成都的同時,朝廷恰好調遣其父鄭仁仰為成都府尹,也由常州溯江西上,父子兩人重逢在成都。鄭仁仰見到曾被自己毒打拋棄的兒子,只覺慚愧無顏;鄭元和雖然也懂得父親的斥打事出有理,但對他那般無視父子之情而心有餘恨。這時幸而李亞仙出面勸解鄭元和,才使鄭氏父子以禮相識,恢復了父子關係。之後,鄭元和向父親—一稟明李亞仙的身份和情深義重之舉,鄭仁仰大為感動,於是請下媒妁,備下大禮,為兩人舉辦了隆重的婚禮,李亞仙成為鄭元和正式的妻子。

成都府尹與成都府參軍,白天分衙辦事,晚上同歸一宅,公務合作無間,家事也融睦和樂。而李亞仙作為兒媳婦,一面殷勤地侍奉公婆,一面悉心地相夫教子,謹守婦道,端莊賢淑,博得蜀中官民的交口稱讚。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起兵范陽,攻陷長安,唐玄宗大駕西行,避難來到成都,鄭氏父子護衛得宜,深得唐玄宗讚賞。後來唐肅宗收復長安,唐玄宗以太上皇名義迴鑾返京,鄭氏父子均得到加官進爵的賞賜。李亞仙則以其婦德可風,也被封為汧國夫人。

道姑李季蘭詩會天下友

大凡佛道同佔的宗教名山,一般是佛教廟宇居山腰、山底,道教宮觀在山頂。道觀之所以能夠雄踞名山之巔,乃是因為道教是土生土長於中國的一派宗教。

春秋時代老子撰《道德經》,原本為哲學著作;但到漢代張道陵、于吉等人,篡用老子之名,創立了“五斗米教”、“太平教”等宗教組織,從而興起了以符籙禁咒之法行世的道教。道教因宣揚長生不老之術和驅災免禍之法,因而廣為貴族階層和貧民百姓所信奉;男女道士都寬袍黃冠,出入豪富人家或浪跡江河湖海,為人談玄說道、驅鬼鎮邪,成了一種神秘而無拘的特殊人物。

到唐代道教更是盛極一時,因為唐皇室姓李,與《道德經》的作者老子李耳同姓,為了說明自家皇朝是順應天時、替天行道的,唐皇朝尊奉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自己則是他的後人。既然道教成了國教,那麼勢必使全國上下的人們趨之若騖,后妃公主進入道觀修行者比比皆是,名門閨媛也多爭相出家作女道士,因女道士都頭戴黃緞道冠,故又稱為“女冠”。受唐代思想開放之風的影響,道觀中也並非清靜之地,許多才貌出眾的女冠,雖以修行為名,但在道觀中自由交際,成為一種“交際花”似的人物,李季蘭就屬於這一類的女冠。

李季蘭原名李紿,生於唐玄宗開元初年,江南烏程人。烏程就是現在的浙江吳興,此地山明水秀,地靈人傑。小李紿稟受此地靈秀之氣,生得嫵媚可人,眉目如畫。除長相靚麗外,李紿自幼聰明伶俐過人,六歲那年,她寫下一首詠薔薇的詩,詩中有這樣的句子:'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她父親見詩大驚,一方面十分驚歎女兒的文才,另一方面又覺得,她小小年紀,居然春心萌動,性情不寧,再往以後保不定出什麼亂子;於是向她母親說:”此女富於文采,然必為失行婦人!“正因家人有這樣的顧慮,所以在李紿十一歲時,便被送入剡中玉真觀中作女道士,改名李季蘭。家人想藉助青燈黃冠的清修,來消除她生命中的孽障。

雖然當時許多地處繁華地區的道宮中常有緋色新聞發生,但李季蘭所處的玉真觀因地處偏僻,還算是較為清靜的地方。在這裡,李季蘭不知不覺長到了十六歲,這個豆蔻年華的少女出落得婷婷玉立,雪肌脂膚,好似一朵盛開的白蓮。她在道觀中讀經之外,就是作詩、習字、彈琴。觀主見她悟性甚高,對她悉心栽培,使她在翰墨及音律上造詣極深;但是道經的薰陶並沒能制約住她浪漫多情的心性,身在清靜道觀的她,卻一心向往著外面繁花似錦的世界。

剡中就是今日的浙江嵊縣一帶,水木清華,物產豐饒,氣候宜人。自東晉以來,這裡就文風鼎盛,騷人名士輩出。玉真觀雖地處偏遠,但因景色幽謐,因而也不時地有一些文人雅士來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