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正常人滿工分,其實也就十個工分,像丁雲他們做的割豬草的活,只能拿三到四個工分,一般來講,除了農忙的時候,其實很少有人能拿到滿工分。
不得不說,即便加上糧食價格。
工分也不怎麼值錢。
得一千四百多工分才能抵一百塊。
先前沒算的時候,大家覺得還挺划算的,如今算出來之後,不少人頓時便有些驚訝,甚至於不太想交換了,因為一千四百多個工分已經是一個成年人。
而且還是不怎麼偷懶的成年人。
一年所能賺得的工分數了!
他們村去年,個人所得工分數額最多的那個人,不過也才得了一千九百八十七個工分,並不比這工分多到哪去。
當然了,產生退縮想法的大多數都是家裡人比較少的,或者說是家裡壯勞力比較少的,像家裡有七八個成年兒子的,或者沒分家,壯勞力極多的家庭基本都是立刻決定換,得換一輛腳踏車。
有的甚至還想換兩輛,三輛。
至於用不用擔心糧食不夠吃啥的?
那其實是不用擔心的,因為農村分糧並不是純粹按工分數量來分,一般遵循的原則都是人七勞三,就是說有七成的糧食是不用看工分數量的,純粹看家裡人口,按人口來分,剩下三成才是按工分多寡進行分配,一般來講,只要不是遇到荒年,即便家裡一個工分沒有。
有人七這部分分得的那份糧食在。
省著點吃也餓不死。
這也是工分價值不算太高的原因。
隨著具體需要交換的工分數量公佈出來,很快就有人退縮,也有人趕緊上前表示自己家要換,而丁雲這時候則是開始給他們登記,表示暫時只能先登記預約,等什麼時候有貨,並且自家親戚那邊寄過來,再進行真正意義的交換。
按預約順序慢慢往下順延。
這一點大家也沒意見,畢竟誰都知道不要票的腳踏車和縫紉機,肯定十分難搞到,晚點就晚點,大家都等得起。
最多就是兩家過幾個月要結婚的。
特地好說歹說的插隊,把自己家排到前頭,並且衷心希望腳踏車能趕在結婚前到,這樣就能騎著腳踏車迎親了。
除此外,還有擔心趕不上的村民。
以及沒打算交換的村民。
直接在現場跟王村長以及丁雲商量起,能不能回頭借他們的腳踏車和三輪車迎親,三四輛腳踏車開道,後面三輪車裝著聘禮,那不得是附近十里八村蠍子粑粑獨一份,到時鐵定老有面子了。
不是自己家的,能借來。
那也是能耐,也有面子不是。
說話間功夫,不少村民都已經幻想起等他們訂的腳踏車到貨後,他們村再結婚,整個村的腳踏車一起出動,幫忙迎親接親,那得多壯觀,多讓人羨慕。
附近村的姑娘還不都想嫁進來。
想想就美滋滋……
------題外話------
工分最後還能換錢,主要是因為村集體會賣一部分糧出去,畢竟一年到頭一分錢沒有,都沒法過日子,糧食可以不花錢。
可是油鹽之類肯定是要花錢的。
有時候一些集體收入也會在年底分。
我們村,據我爺爺回憶,在知青的幫助下建了幾個作坊後,工分還挺值錢的。
這些主要是因地制宜,不同村的情況可能都不一樣,有的村一個工分就能值一塊,有的村可能只值一毛,這個不好說。
畢竟只種田的村子和種一些經濟作物的村子不能比,跟辦廠的村子更不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