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討論交流,丁雲專門針對她兒子的教育問題,做了很多次修改,最終無奈發現最有效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隻講故事不講道理。
或者說透過故事去講道理。
再加上考慮到一個皇帝,文化素養方面稍微差點其實也無所謂,所以丁雲便索性取消了枯燥的四書五經教學,專門請了十幾個對各朝史書研究十分深刻的人,用詼諧的白話給他講各朝歷史。
而丁雲自己則是給他講故事,講一些史書當中很少提及的故事,包括但不限於民間疾苦,貪官汙吏之惡等等,讓他充分理解故事當中所涉及到的內涵。
這樣一來,兩者相互配合。
基本就相當於正史和野史的配合。
官方知識和民間知識的配合。
效果多少肯定是有些的,甚至於可能比只單純學習四書五經,還要好點。
畢竟一個皇帝最需要的並不是成為儒家聖人般的人,懂得民間疾苦,知道官員好惡,明辨是非,不被官員矇蔽。
才是最為重要的。
帝王心術,四書五經裡可沒有。
還別說,這麼一改變之後,效果的確是有的,沒多久,她兒子姬鼎便一改往常不愛學習,不愛上課,作弄先生的習性,每天都是定時定點的準時上課。
另外就是經常纏著丁雲,想讓丁雲多講點故事,因為相比較於先生講的那些歷史故事,他更喜歡聽丁雲講的民間故事,以及一些奇思妙想的神話故事。
不過丁雲一天天的那麼忙。
哪有空專門給他講故事。
所以她便正好藉此機會,藉著她兒子迫切的想聽故事的機會,給他定了一些學習要求,譬如認識多少字,會寫多少字,就講一個故事之類的。要是學的更多,會的更多,還可以指定要求什麼型別的故事,以此來激勵她兒子學習。
不得不說,學習這種事,還是得看個人興趣愛好,以及本身願不願意學。
願意學的和不願意學的。
那學習效率,簡直是天壤之別。
如果說願意學的,學習速度相當於資料傳輸的話,那不願意學的,學習速度撐死了也就相當於上課打著瞌睡做筆記的程度,一節課上完筆記本里也就開始幾段文字是清晰的,後面都是亂碼。
有了丁雲長篇連載,並且還專門在精彩關鍵的地方斷章作為激勵的姬鼎。
只能不得已的開始努力學習。
沒辦法,太傅要是搞斷章,他還能直接威脅太傅繼續講,再不然自己翻古籍史書啥的也能看,即便有不認識的字也能讓邊上認識的人告訴他或幫他讀。
可是他親媽太后搞斷章,他是既沒有辦法威脅,也找不到他母后說的故事來源,如果他想要知道故事的後續,那就只能妥協,因為他很清楚,他跟他母后一哭二鬧三上吊,絕對是沒有用的。
所以沒多久,姬鼎的學習進度就慢慢趕了上來,雖然跟天才還沒辦法比。
但至少也屬於正常水準了。
如此幾年之後。
也就是她兒子剛滿十二歲的時候。
丁雲便開始讓他正式接觸政務,雖然依舊沒有決策權,但大臣的奏摺,她的批覆之類的,已經隨便他看了,大理寺辦案之類也會讓他經常接觸經常看。
總而言之就是,他現在雖然還沒有決策權,但是,至少已經有了觀摩權。
整個人算是處於觀摩學習階段。
理論結合實際的觀摩學習。
而丁雲的這番舉措造成的影響其實還是挺大的,至少文武百官們基本都鬆了一口氣,因為先前丁雲攝政,大家嘴上雖然沒說什麼,但心裡都有些擔心她會不會臨朝稱制,甚至直接篡位稱帝。
如今她願意讓小皇帝這麼小的年紀就開始接觸政務,那無疑代表著她大機率是沒有稱帝野心的,這麼一來,那些絕對的帝黨,此時心情自然好了許多。
除此之外,他們還開始十分積極的配合丁雲的安排,配合小皇帝在各個部門觀摩學習,甚至於有的已經開始提前跟小皇帝處好關係了,希望能夠藉此確保小皇帝親政後,他們的地位不動搖。
這一切發展的似乎都挺不錯的。
然而事實證明。
這世上就沒啥完美舒心的事。
在丁雲對此情況滿意,百官對此情況也很滿意的時候,她兒子不滿意了。
在他接觸政務並且於朝廷各個部門觀摩學習了半年後,他便一臉糾結惆悵的找到了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