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昌接見了全國的省級官員後,柱登船啟程,去了荊州府。
荊州,楚文化的發祥地,天下九州之一。
楚國都郢400餘年。楚滅後,秦屬南郡,定治江陵,故常以南郡喻荊州。
南北朝時,齊和帝、梁元帝、蕭銑皆以荊州為國都。
柱到了荊州,主要是實地考察,洩洪四縣的具體情況。
長江出三峽之後,一路奔湧向東。
然而,流經荊州的地界之後,長江變得蜿蜒曲折,水流趨緩。
水流慢了之後,從上游帶下來的泥沙,也就慢慢的淤積了下來。
時間一長,長江荊州段的河堤,便高於荊州府的城牆了。
每年的汛期,黃河的開封至歸德段,少有不潰堤之時。
荊州的江堤,也是三年一小警,五年一大警,從來就沒消停過。
到了荊州之後,柱剛下船,就去了荊江大堤。
登上大堤之後,嚯,正值盛夏的長江,已經發了大水。
江水鋪天蓋地而來,咆哮著,滾滾向東。
柱轉身一看,好傢伙,整個荊州府都在大堤之下。
這要是潰了堤,那還得了?
柱沿著荊江的土堤,走了很長一段,越走心情越沉重。
這種不頂用的土堤,在和大洪水的對峙時,根本就防不住管湧。
難怪,最近十餘年來,荊州被淹了三次之多。其中,最危險的一次,城牆都險些泡塌了。
實地看過大堤之後,柱已經下了決心,就算是不遷都於武昌,荊江分洪也是勢在必行。
這個時代,受限於防洪觀念和技術的雙落後,分洪區的設定,其實很好的解決了上游的洪水,長期泡堤的大問題。
長江的特大汛期之時,上游的洪水不斷湧來,下游的洪水卻洩不出去,兩下相持,就形成了特有的奇觀:長達兩個月的洪水泡堤期。
到荊州的第二天,柱就帶著警衛標的人,進入到了預定的洩洪區內。
按照柱的初步計劃,初擬的洩洪區,為四個縣。
但是,經過柱的實地考察,枝江縣的地勢較高,並不適合為洩洪區。
從西邊的松滋縣,一路到最東邊的監利縣,柱總共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
實地看過之後,柱的心裡已經有了底。
因為湖廣填四川的緣故,松滋、石首和監利,這三縣加一起,也就一萬戶人家而已。
趁現在人少的時候,把這一萬戶人家,全都遷移到武昌府附近,正好合適。
年羹堯從河南敗退進了湖廣之後,沿途幾乎把湖廣的大鄉紳們,禍害了個遍。
在湖廣地區,無主之地,多得分不完了。
柱回到荊州後,就下達了王諭,撤消安陸府和荊門州,合併入荊州府。
與此同時,原本屬於荊州府管轄的松滋、石首和監利三縣,劃為王家園林,禁止任何人擅入。
安陸府和荊門州,都是典型的內陸地區,境內並無大江大河,也就沒有了內河航運之便。
眾所周知,近代以來的所有發達城市,必備的條件就是航運必須發達。
所以呢,下轄潛江、京山和天門三縣的安陸府,以及下轄遠安和當陽兩縣的荊門州,被裁撤了,改隸於荊州府管轄。
柱做主,淹沒了荊南的三縣,又補了七個縣給荊州,也算是對得住荊州的父老鄉親了呀。
為老官僚的柱,他心裡門兒清,單是設定了王家園林禁區,並不足以完全震懾住老百姓遷入洩洪區。
以後啊,每年開春之後,荊州的駐軍,都要開進洩洪區內,驅趕盲目遷入的老百姓。
以柱的防汛經驗,長江大澇之後,幾乎都有大旱災。
到了大旱之時,被洪水淹沒的洩洪區,就可以起到天然水庫的用。
大洪水來襲時,就炸堤洩洪。等長江枯水的季節之時,又可以透過修渠等途徑,將洩洪區內的水,引出去灌溉農田。
這其實是個系統性的治理工程。
等柱回到了荊州後,荊州知府楊清山終於逮著了拍馬屁的機會。
“稟王上,這道菜,名喚龍鳳配。相傳,劉玄德娶了孫氏夫人之後,迴歸荊州之時,諸葛孔明安排的接風宴上,以鱔魚為龍,以雞喻鳳,魚酥味鮮,略帶酸甜,雞嫩肉香,鹹甜可口……”
柱抬眼望去,只見,一條大黃鱔被做成龍形,蜿蜒於盤中,昂首垂須,鱗甲片片,腳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