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從李煦的長相,柱便猜到了幾分,康熙為何寵信李煦的程度,更勝於曹寅了。
長的像老皇帝,這個可是大大的加分項啊。
“大理寺卿銜蘇州織造,下官李煦拜見欽差大人。”
李煦以常禮拜見柱,這是要公事公辦了。
和曹寅不同,李煦先是死硬的八爺黨,後是死硬的十四爺黨。
所以,老四登上大位,開始翻舊帳的時候,李煦比曹寅的下場更慘。
李煦和曹寅都欠了朝廷的銀子,落下了巨大的虧空。
但是,李煦就比曹寅更擅長經營之道,在老皇帝還沒駕崩之前,他便全部還清了虧空。
實際上,曹寅真不是幹實事的料子。他兼任兩淮巡鹽御史的時候,明明是絕對壟斷的生意,撈的錢居然還是填補不了虧空。
“坐吧,來人,上茶。”
柱不可能和李煦有任何私交,只因他的靠山和柱是死對頭。
李煦坐下後,就把前狀元戴有祺家裡藏有《滇黔紀聞》的事兒,完整的說了一遍。
事情其實並不複雜,戴有祺納了個十六歲的妾室。這個妾室和戴有祺的堂侄有姦情,被發現了。
戴有祺就狠狠的把堂侄打了一頓,然後把出牆的妾室給賣了。
可問題是,戴有祺的堂侄,懷恨在心,就找了個藉口,想陷害戴有祺。
可能是江蘇巡撫張伯行,和戴有祺有私交吧。
張伯行不僅沒有抓戴有祺,反而把那個告發的堂侄,打了一頓板子。
柱聽了之後,不由微微一笑,他的字不好,從不寫書,也不藏書。
另外,柱沒有詩詞方面的捷才,也從不寫詩吟詞。
柱出身於滿洲,又是皇帝母族的晚輩。他深獲老皇帝的信任,只需要擅治兵,善賺錢,就可以穩立於不敗之地。
為官場的老油條,柱一看就明白,戴有祺的桉子,不過是個幌子罷了,李煦真正想打擊的目標,其實是江蘇巡撫張伯行。
老皇帝是既信不過張伯行,又擔心江南士林。他派柱下江南,就是想摟草打兔子,狠狠的整治一番猖狂的江南士林。
李煦過來和柱說啥,其實並不重要,關鍵是,李煦來和柱見了面,這也就足夠了。
至於,整個事件怎麼處置,既然柱來了江南,就沒李煦什麼事兒了。
江南三織造衙門,李煦獨自管了兩個,可見康熙對他的信任。
柱本兼各職之中的內務府總管,恰好是李煦的頂頭上司。
但是,康熙還活著,柱也沒興趣詢問李煦,織造衙門的情況如何?
等李煦走了後,周荃進來了。
“東翁,江南的山水不錯,何不換裝一遊?”
周荃的提議,正中柱的下懷。
江南文壇的這麼點破事,其實就是茶壺裡的風暴,根本鬧不出浪花來。
康熙派柱來江南,就是為了收拾心懷前明的那些讀書人。
說白了,柱來江南,就是做惡人的。
柱是堂堂步軍統領,掌握兵權的重臣,他若是在江南士林獲得了極高的讚譽,就該掉腦袋了。
一直以來,柱的策略都是,圖兵權,而輕虛名。
所以,擺在柱面前的問題,究竟要收拾哪些江南名士呢?
除了戴有祺已經確定要倒黴之外,怎麼折騰其餘的江南名士,就全看柱的心情了。
周荃心裡門兒清,柱此來江寧展開瓜蔓抄,顯然是必須的。
但是呢,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柱還需要找到自汙的突破口。
有了錢映嵐的先例,柱看上了哪家女子,直接去搶來了,康熙知道後,肯定會更高興。
孤臣,純臣,要什麼好名聲?
王莽才需要邀名!
歷史上的隆科多,也是名聲其臭無比。別的且不提了,單單是強搶岳父之妾,就這一件事兒,在史書上就已經是遺臭萬年了。
但是,沒有隆科多手頭掌握的三萬多兵馬,老四就不可能當皇帝。
周荃明著建議柱微服私訪,實際上,是在提醒柱。
東翁,反正都是要被迫幹壞事的,不如搶幾個看得順眼,甚合心意的女子回來吧。
搶人,也是大有學問的。
當街強搶民女,一旦被彈劾上去,就算是康熙默許過的,也不會輕饒了柱。
要幹壞事,必須順著康熙的意思,直接從江南計程車林之中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