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欺吾太年輕?(1 / 3)

小說:騙了康熙 作者:大司空

全天下的督撫、道、府、州、縣衙門,一律都是前衙後宅的結構。

柱邁著四方步,一邊往裡走,一邊打量著府衙的內部結構。

從儀門到府衙正堂之間,西側有包公祠、獄神廟、監獄、把總司廳、照廳和代書處;東有五聖祠、候審所、糧廳、科神廟及吏、戶、刑三房、鹽房、工房等處所。

進入第三重門後,便是柱升堂問案的順天府正堂。

正堂,又稱大堂,是順天府尹公開提審犯人的地方。

大堂正中掛的碩大匾額,上書四個大字:肅清畿甸,而不是戲說裡邊的所謂“明鏡高懸”。

實際上,在康熙朝,各個衙門的匾額,又稱堂額,並無一定之規。

比如說,康熙給順天府親題的“肅清畿甸”這四個字,到了雍正朝的時候,被老四原封不動的照搬了過來。

柱在正堂升了座之後,府衙裡的部下們,各依官職品級的高低,依次過來拜見。

“參見宮保。”

“拜見大畿牧。”

“參見大邦伯。”

“叩見內史大人。”

“請京兆大安。”

部下們的身份地位,各不相同,他們對柱的稱呼也彼此有異。

總之,宮保、京兆、大邦伯、大畿牧、內史,都是對柱的尊稱。

一言以蔽之,各種文雅有內涵的別稱都可以說,惟獨不能像某些電視劇裡一樣,大咧咧的叫府尹。

那就是,完全不懂規矩禮儀的想得罪死柱了。

其中,內史大人這個稱呼,其實頗有些來歷,沒有一點文化底蘊,根本就叫不出來。

當年,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將京師咸陽及京畿40餘縣,劃為內史轄區。

這便是內史的由來。

實際上,按照以往的慣例,柱到任的時候,還有一整套敬天祭廟的流程。

只是,柱不樂意那些繁文縟節,又被老皇帝催逼得太緊,故意來了個倉促上任。

倉促上任,正好省略了許多無意義的虛禮,免得大家都跟著受累。

反正吧,柱越不把上任當回事兒,禮儀敷衍的越草率,老皇帝就越放心。

等一切流程走完了之後,柱滿是疲憊的坐進了後堂內的公事廳裡。

柱原本以為,他第一天上任,應該無公可辦。

然而,他還是想錯了。

柱剛喝了幾口茶,吳江就進來稟報說,通判周林漢求見。

順天府衙內,柱的僚屬們,最重要的就是府丞、治中、同知、通判和理刑推官,他們都屬於佐貳官。

其中,府丞管府學和教育,治中管錢糧稅收,四個駐外的同知負責抓捕盜賊,通判和推官則分管刑事案件。

也許是為了減輕府尹的壓力,從府丞到推官,這些佐貳官都有各自專屬的小衙門。

和外省的府衙不同,順天府的日常刑事案件,均由通判或推官負責,而不須由柱出面。

柱這個府尹,可以根據他自己的需要,抓一些典型的大案要案,有選擇性的公開升堂問案。

這個制度安排,令柱感到很滿意,減輕了多少的麻煩事兒啊?

不過,柱也有個大麻煩。

按照朝廷的規矩,順天府有權受理全國範圍內的刑事糾紛案子。

也就是說,外地人來京城告狀的刑事案子,順天府不能拒收,必須要接案。

麻煩的是,朝廷為了體現對京控命案的重視,通判或推官並沒有審判權,都必須由大老爺親自主審。

京控,就是到京城告御狀的俗稱。

實際上,草民們根本不可能靠近皇宮的午門。在距離很遠的地方,他們就會被八旗步軍的兵丁們給驅散了。

若是,告御狀的人,真的跪到了皇宮門前,就是柱這個步軍統領兼順天府尹的嚴重失職。

到那個時候,彈劾柱的奏章,以及各路清流言官們噴他的口水,大機率會把他徹底的淹沒掉。

真正受理告御狀案子的衙門,也就是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這三法司,外加順天府而已。

正因為有大量京控案子的存在,柱嫌麻煩,才不肯接任順天府尹。

《大清會典》中,有十分詳細的規定。

“凡民控告者則聽其獄,大事以聞,小事決之。所屬五州十九縣控案即與提審。重案奏請定奪,輕者或諮部辦理,或自行審結。”

所謂的重案奏請定奪,實際上,在執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