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書屋旁邊的竹屋裡,柱手捧茶盞,端坐於小几子旁。
康熙的咆孝聲,從隔壁持續灌入他的耳內。
嗯,張伯行又犯錯了!
在南書房裡,柱的三個手下官員,各有特點。
張廷屬於溫潤似水的性子,幾乎不可能惹怒康熙。
方包,因言惹禍,差點被滅了三族。即使,以前的性子再粗疏,他現在也變得謹言慎行,輕易不多說半句話了。
唯獨張伯行,格外的與眾不同。此公,性子執拗,喜歡較真。
唉,天天和皇帝較真,那就是在走鋼絲,隨時隨地可能讓整個家族跟著陪葬。
不過,柱絲毫也沒有插手的興趣。
每個人的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
幫人,需要充分的理由。
柱和張伯行,非親非故,憑什麼要幫他?
再說了,張伯行仗著清廉之名,不大瞧得起柱這個年輕的上司。
柱飲了幾口溫茶,再次拿起年羹堯發來的摺子,仔細的閱讀第三遍。
準噶爾人蠢蠢欲動,西邊越來越不太平了。
必須承認,進士出身的年羹堯,字寫得非常漂亮,看著就賞心悅目。
柱的功利心比較強,科舉必須的館閣體,他下過苦功夫,真的棒極了。
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客觀的說,日常需要的行書和草書,柱的水平,就完全不夠看了。頂多,也就是個落第舉人的水平而已。
總有人說,字如其人。
柱對於這種觀點,其實是頗不以為然的。
秦檜的字,遠超一般的書法大家。
宋徽宗甚至獨創了瘦金體,結果呢?
隔壁,康熙的咆孝聲,漸漸的消停了。
柱知道,等會子,就該叫張廷進去了。
果然,沒過多久,張廷被叫去面聖。
等方包也被叫進去後,柱的心裡就有些奇怪了。
什麼樣的事,竟然連張衡臣,都沒有擺平?
又過了一會兒,魏珠親自過來請柱,他哈著腰,恭敬的說:“稟柱公,張伯行奏對失據,皇上命老奴來請您老過去。”
柱的眼眸微微一閃,馬上就知道了,張伯行挨訓斥的根源。
在宮裡,沒人是你的親爹,大家都不可能把話說白。
理解話裡的真實內涵,全靠各人的悟性。
為張伯行的上司,柱雖然不可能貪他的功,卻也大致知道,張伯行每天處理的摺子內容。
全天下的賦稅比例,江南江蘇省最重,其次是浙江省。
張伯行一直主張,給江蘇的自耕農們減點稅,讓他們緩口氣兒。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張伯行的建議,其實是合理的。
因為,江浙兩省的納稅主體,其實是吃苦耐勞的自耕農。
但是,朝廷一直不放心江浙兩省計程車大夫,一定要採取重稅抽血的方式,掏空這兩省的稅基。
實際上,長江以北地區的大地主,普遍擁有良田千頃以上,卻不納一文錢的稅。
他們才是整個帝國的寄生階層!
套句專用名詞,這些人都是大官僚兼大地主!
和北方的大地主相比,在江浙兩省內,擁有良田千畝的人,都是極少數。
這種區別的原因嘛,其實也不復雜。
北方地區,因為千年以上的開發,地力逐漸貧瘠,加上水源不足,災荒不斷。
客觀的說,這個時代的北方大官僚大地主,搞土地兼併的手段,比南方的大地主們,普遍性的兇殘得多。
所以,北方很容易出現佔地極廣的大地主。
而江南的自耕農,經營的頭腦,普遍勝於北方的土農民。
田裡遭了災,絕了收,江南的自耕農,往往會想方設法的自救。比如說,做點小買賣,養點魚,養幾頭豬。
總之,什麼掙錢做什麼,以熬過饑荒年。
北方的農民,大部分都只知道種地。
他們只要是遭了災,失了地,幾乎都會賣妻賣兒賣女之後,出門乞討,並逐漸發展成對朝廷威脅巨大的流民隊伍。
當然了,北方的氣候確實比南方寒冷得多,這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
張伯行的家裡,也是大地主。他幫著自耕農說話,很容易讓康熙誤會他,是替江南計程車大夫們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