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廣州的街道上,柱細聽大家的說話。他分明感覺到,和後世他熟悉的廣州白話,並無太大的區別。
柱知道,廣東境內有廣府話、莞寶話、四邑話、羅廣話、高陽話、吳化話、連山話等,所有的粵語標準音都是取自粵語廣州音。
粵語方言的韻尾保留較好,如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此詩的深、心、金、簪四字粵語音同韻,而現代漢語卻不同韻,所以用粵方言朗讀更上口。
在街上逛了一圈,杏蕊的新鮮感過去之後,覺得廣州遠不如四九城那麼的繁華。
柱微微一笑,如今的廣州城,確實比京城差遠了。
到了乾隆時期,裁了三大海關,只保留了粵海關,十三行做起了壟斷的買賣之後,廣州才真正的開始繁榮崛起。
這就和天津的崛起過程,比較類似了。
如今的天津衛,和洋務運動後的北洋天津,壓根就不是一回事。
硬要做對比的話,也就是縣和直轄市的區別,差出去太遠了!
柱走累了,坐進茶樓裡,吃了幾盞茶,用了幾塊廣式點心,便領著杏蕊和杏嬌回了欽差行轅。
第二日一大早,柱尚在擁美高臥之時,行轅的大門口,已經擠滿了,帶著厚禮來參拜座師的新舉人門生。
此次廣東鄉試,一共錄中了一百六十七名新舉人。其中,從解元開始的八十幾名單數的新舉人,都是柱的正經門生。
為了顯示出尊重座師的誠意,有些門生,天剛剛亮,就來了。
新科解元李秀全,也是早早的就到了。
只是,柱還沒起床,李秀全的名帖遞進行轅之後,暫時沒有迴音。
這八十幾名新舉人,都算是鄉試的同年。
窮秀才,金舉人,銀進士!
鄉試的同年,和院試的同年,意義迥然不同。
鄉紳們的主流,便是舉人老爺大家彼此之間保持緊密聯絡,說不準啥時候,就用得上人家了。
李秀全也是從縣試、府試、院試,再到鄉試中解元,這麼一步步考過來的。
以文會友,乃是讀書人的必由之路。只要是這麼一路考試過來的,舉人中的熟人,肯定是有的。
接受道賀,恭賀別人也中了舉,一時間,李秀全忙得團團亂轉。
但是,再忙,他的心裡也是美滋滋的。
諸事皆順,美中不足的是,聽說座師大人年僅十七歲而已。
嗨,李秀全今年已滿二十七歲,這就多少有些尷尬了呀。
古有甘羅十二歲奉王命為相,佳話也。
今有柱十七歲領聖諭為師,算不算美談呢,勉強算吧?
等柱用罷了早膳後,行轅的戈什哈,出來傳話,“我家大人有請南海李解元,東安張舉人,西寧劉舉人”
按照慣例,座師召見舉人門生,第一批次就是前十名的門生們,以示恩遇之意。
東安,雲浮縣也。
西寧,鬱南縣也。
這個時代的老爺們,都是以籍貫的縣為代稱。
沒辦法,行轅內的正廳面積有限,容不下八十幾人一同進去。
柱的舉人門生們,就只能分批分次的被領進去了。
正廳內,柱沒穿官服,只著了便裝,高居於座上。
以李秀全為首的門生們,進門之後,全都畢恭畢敬的跪下行禮。
“門生南海李秀全,拜見座師大人。”
“門生東安張順橋,拜見座師大人。”
“門生西寧劉自遠,拜見座師大人。”
“”五個門生,行禮如儀,不敢稍有怠慢。
此時的柱,心裡多少有些遺憾。他太年輕了,面白不說,居然無須可捋,這就有些尷尬了呀!
“罷了。都坐吧。來人,上茶。”
柱掃了眼門生們,不鹹不淡的吩咐了下去。
接見門生之前,柱也做過基本的會客功課。
眼前的門生們,年紀最大的要數西寧劉自遠了,這傢伙今年已經滿四十歲了。
四十而不惑也!
然,再不惑,卻也要被柱的年紀,給惑害得不輕也。
一般的座師見門生,總要引經據典的教訓一番,以顯示恩師的水平很高也。
柱卻完全不按照套路出牌。
等門生們都落座之後,柱端起茶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