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玉帥駕到(1 / 3)

小說:騙了康熙 作者:大司空

柱帶兵出京後,按照兵部火票上的要求,先向北行軍,朝著宣化府行進。

這個時代的行軍,必須按照兵部旳要求,每日規定走多少里程,就只能走多少里程。

否則,只要中途失去了聯絡,沿途各城的駐軍,就必須要向朝廷報警。

出京師往北,第一站便是昌平州。

在前明時期,昌平州有個異常響亮的名字:居庸關!

康熙曾經下過旨意,大清不修長城。

所以,居庸關也就失去了扼守京師以北門戶的重要意義。這一段長城,也因年久失修,出現了許多的缺口。

大軍過境之時,沿途駐軍盤查極嚴。

昌平協副將親自帶人,清點了柱隊伍的人數和軍器,這才正式開列通關文書。

大軍出兵在外,並不是隨處可以補給糧草,而是必須在兵部指定的大府,才能獲得補給。

過了昌平州後,就出了內長城。

宣化府,位於內長城和外長城之間,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所以,清廷在宣化府設定了宣懷鎮總兵。

原本,宣懷鎮總兵,歸直隸提督節制。康熙七年,裁撤了直隸提督之後,宣懷鎮就歸直隸總督直接管轄了。

大清朝的總兵官,正二品武職,品級甚高。但是,在崇文抑武的大背景之下,各鎮總兵官,皆須聽從巡撫或總督的節制。

康熙朝的巡撫,一般都是從二品。其中,加兵部侍郎銜的巡撫,為正二品。

在大清的官場上,官員之間的迎來送往,對等接待屬於是基本規則。

柱的本官,是從三品的西寧副總管,看似比正二品的總兵低了三級。

但是,柱有個很厲害的頭銜,即掛金印的靖西將軍。

在大清,凡是和東南西北這四方沾邊的封號將軍,都掌握著方面軍事的專閫之權,必須由旗人擔任。

當然了,專制皇權之下,總有特例。比如說,雍正朝的嶽鍾祺,就是獨一無二的漢人撫遠大將軍。

出征之前,帶四方的封號將軍們,都會被授以代表皇權制軍的幾樣法寶,即旌、節和王命旗牌。

有了這幾樣東西,四品(不含)以下的武官,柱皆可立斬也!

至於,撫遠大將軍,就更牛逼了。

老十四駐軍於西寧的時候,因天降大暴雨,而耽誤了糧草運輸的甘肅布政使,差點就被他當場下令給宰了。

布政使,又稱藩臺,從二品,位僅次於總督和巡撫,妥妥的紅頂子高官了。

由此可見,大將軍專閫之權的厲害!

宣懷鎮總兵劉傑,遠出宣化府三里地,等在道旁,專門迎接柱的到來。

這個時代的官場上,迎來送往,有諸多的講究。

有三十里郊迎,十里郊迎,五里郊迎,三里郊迎,城門迎接,衙門口迎接,垂花門前迎接,等繁文縟節。

柱是掛印將軍,又有三等子的爵位在身。所以,劉傑安排的三里相迎,並未逾越本分。

道旁的接官亭前,劉傑遠眺南邊。

隔著老遠,就見一杆高聳的大牙旗,上書一個斗大的“”字。

嗯,柱來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清脆而又節奏的小鼓聲中,南邊的地平線上的人影,越來越清晰了。

就見為首的一人,騎在馬上,高高的舉著一杆紅色的將旗。

按照大清的軍制,面朝的方向是前方,即南方,五行屬火,火為紅色,所以柱的前營用紅旗。

這個是用兵的常識,劉傑自然是門兒清的。

劉傑趕緊迎了上去,隨著距離越近,他不禁大感吃驚。

好傢伙,柱帶著出京的兵馬,其裝束竟然和所有大清的部隊,都完全不一樣。

柱的手下,五人為一排,全是右手扶槍的勻速前進。

他們每前進一步,所有人的胳膊,都用力的向後甩動。

幾百人的左胳膊,甩動的幅度幾乎一樣,這是令人幾欲窒息的整齊劃一!

令劉傑倍感驚訝的是,這些士兵,全都穿著灰色的軍服,戴著大簷帽,腰扎牛皮帶,肩上扛著“鳥銃”,腿上綁著古怪的灰色布條,腳下全是布鞋,身後揹著油氈布包裹著的揹包。

反觀劉傑身邊的親兵們,無一例外,號褂的胸前有一個白色的大圓圈,圈內是一個醜陋的大字:兵。

劉傑的手下,除了戴著官帽的副將、參將等武將之外,其餘的人,腦袋上都包著醜陋的灰色布條。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