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京城一樣,西寧衛的冬天,冷得要死。
主要是,黃土高原上的冷風,一個勁旳吹,寒徹透骨。
天氣冷,也不全是壞事。
反正沒地方去,柱請來的西洋技術工匠們,正好待在屋子裡,研究仿製邃發槍和野戰火炮。
在這個時代,近代陸軍的主要武器,除了前裝滑膛槍之外,就要算是前裝滑膛炮了。
據荷蘭的炮匠介紹,英軍的火炮,包括艦炮在內,材質主要是灰口鑄鐵。
灰口鑄鐵的硬度低,脆性小,熔點低,鐵水的流動性好,具有良好的鑄造效能,加工十分容易。
只是,這種鑄鐵雖好,在西寧的技術人員,卻無人懂得怎麼冶煉。
由於,康熙對火炮的控制極嚴,柱的實力還很弱小。他暫時不想刺激康熙,索性就讓西洋技術人員們,著重研究槍管的材料。
柱原本就是搞冶金的,他自然很清楚,西方包括日本的材料,之所以領先,那是真的沉下心思搞實驗,長期積累下來的成果。
基礎性的實驗,非常非常燒錢。但是不搞肯定不行,不搞只會永遠落後。
沒辦法,受冶金技術的落後限制,很多基礎性的東西,都需要從歐洲挖人來搞。
萬事開頭難,只要持之以恆,積累個十幾年,柱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科技樹遲早會開花結果。
開春之後,柱派人給青海蒙古諸部的旗主們,下了請帖,約他們相會於西寧。
柱這個西寧土皇帝下的請帖,敢來的,勉強算是朋友。不敢來的,肯定是敵人。
有時候,站隊的選擇並不複雜,一試便知。
柱請草原上的王爺們來西寧,客站隊是假,主要是想個合適的藉口。
因為,他想趁夏季的時候,摸清楚從青海格爾木到雪域高原,沿途的地形地貌,並繪製出準確的軍用輿圖。
既然來了西寧,柱肯定要在康熙的心目中,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最瞭解的雪域之人,柱也。
到時候,兩次雪域大戰,柱總要摻合進去,跟著分一大杯羹吧?
以康熙的精明,平時的狀態下,柱很難抓到更大的兵權。
另外,別看柱名義上算是西寧王。實際上,八旗火器營,他只有軍事指揮權。
綠營兵,也隸屬於甘肅提督,柱同樣只有臨時指揮權,而無提拔任用的人事權。
至於,西寧的駐防八旗,已經腐朽不堪,柱壓根就無法指望他們。
不得不說,這裡就看出了康熙的高明之處。
柱掌握著西寧駐軍的最高軍事指揮權,卻無人事任免權,大家彼此牽制著,不可能讓柱為所欲為。
說白了,柱也看透了康熙的心思,他在西寧就沒打算培植太多的心腹。
在時機並不成熟的時候,擅自妄動,只可能惹來康熙的疑心,而沒有任何戰略性的意義。
比如說,柱就算是抓到了幾百綠營兵的控制權,又能怎樣呢?
整個大清,各地的綠營兵,總兵力足有六十幾萬。
這幾百綠營兵,壓根就不夠看。
再說了,柱掌握的武衛營,也就是一支五百多人的小部隊罷了。
靠這麼點人,就想掌握朝局,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當然了,柱領兵在外,也有他可以揮灑的空間。
比如說,馬青方的義勇營,並不是朝廷的經制軍。這就給了柱極大的操空間,還不容易惹來康熙的疑心病。
整個冬天,馬青方的鄉兵義勇營,都跟著武衛軍一起訓練。
從十月到四月,這都六個月過去了,義勇營的三百鄉兵,早就可以算是合格的預備隊了。
五百主力正兵,三百預備兵,總數沒超過千人,肯定處在康熙的容忍範圍之內。
只是,三百預備兵的裝備,可就五花八門了。
既有繳獲自小策凌的一百多支火繩槍,也有武衛營裁換下來的幾十支舊燧發槍,更多的則是大刀長矛。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利用這一百多支槍,柱不動聲色的把馬青方的義勇營,完整的操練了一遍。
別的且不說了,柱出京的時候,武衛營只有五百多人,現在多了三百完全掌握的預備兵,基礎實力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要知道,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英軍派出的總兵力,包括約5000英國陸軍、7000印度僕從軍和7000皇家海軍,合計1900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