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律贊《周易哲學視角下的〈西廂記〉與〈牡丹亭〉之悟》:
(一)《七律·贊〈易〉悟〈西廂〉〈牡丹亭〉》
周易哲思蘊妙篇,西廂亭畔語如弦。
陰陽變幻情無盡,不易忠貞愛永傳。
卦象含情通世理,時位有定悟塵緣。
中正感應心絃動,名著新詮意更綿。
(二)詮釋:
首聯“周易哲思蘊妙篇,西廂亭畔語如弦”,點明瞭以周易哲學視角來解讀《西廂記》與《牡丹亭》這兩部經典之作,它們如美妙的篇章,其中的話語如絲絃般動人。
頷聯“陰陽變幻情無盡,不易忠貞愛永傳”,闡述了周易中陰陽相互作用的變化體現於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而對愛情的堅定忠貞則是永恆不變的主題。
頸聯“卦象含情通世理,時位有定悟塵緣”,表示卦象中蘊含著情感與世間道理的相通,時位的確定也讓人在其中領悟到塵世的因緣。
尾聯“中正感應心絃動,名著新詮意更綿”,強調了中正與感應所帶來的心靈觸動,這種對名著的新詮釋讓其意義更加深遠悠長。
(三)“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豔曲警芳心”是《紅樓夢》中的一個重要情節。
在這個情節中,賈寶玉和林黛玉共讀《西廂記》,被其中優美的詞句所打動,寶玉借用《西廂記》中的詞句與黛玉打趣,兩人之間的情感更加深厚;後來,黛玉偶然聽到梨香院十二個女孩子演習《牡丹亭》戲文,其中的詞曲深深觸動了她的心靈,使她更深刻地體會到了愛情的美好與哀愁。
這一情節既展現了《西廂記》和《牡丹亭》這兩部作品的魅力,也反映了寶黛二人細膩的情感世界和他們對愛情的嚮往與迷茫。
二、《周易哲學視角下的〈西廂記〉與〈牡丹亭〉情感與智慧的交融》
《西廂記》與《牡丹亭》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瑰寶,以其深刻的情感表達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千百年來一直打動著人們的心靈。而當我們以周易哲學的視角來審視這兩部作品時,更能發現其中蘊含的深邃智慧和豐富內涵。
周易哲學強調陰陽的相互作用與變化,這種思想在《西廂記》與《牡丹亭》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在《西廂記》中,愛情的產生與發展如同陰陽的交合與轉化。張生與崔鶯鶯之間的情感,從最初的相互試探到逐漸明朗,再到最後的堅定相守,經歷了一系列的起伏與變化。這種情感的發展過程,正體現了陰陽之間的動態平衡與相互推動。
同時,《西廂記》中的人物性格也充滿了陰陽的特質。張生既有文人的儒雅與才情,又有勇敢追求愛情的陽剛之氣;崔鶯鶯則兼具溫柔與堅定,既有女性的柔弱與內斂,又有敢於衝破禮教束縛的勇氣。他們之間的相互吸引與互補,正是陰陽和諧的體現。
而在《牡丹亭》中,杜麗娘對愛情的執著追求更是展現了一種超越陰陽的力量。她在夢中與柳夢梅相遇,自此陷入了對愛情的深深痴迷。這種痴迷既是她內心深處情感的爆發,也是她對生命與愛情的強烈渴望。她的愛情如同烈火一般燃燒,衝破了生死的界限,打破了陰陽的阻隔。這種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體現了人類情感中最為純粹和堅定的一面。
周易哲學中的變易思想也在兩部作品中得以充分展現。《西廂記》中,故事的情節不斷發展變化,充滿了戲劇性的轉折。從張生的驚豔相遇,到崔鶯鶯的猶豫掙扎,再到最終的團圓結局,情節的發展如同命運的起伏,充滿了不確定性。這種變易的思想讓故事更加生動有趣,也讓讀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無常與變化。
《牡丹亭》中,杜麗娘的命運更是充滿了變數。她從一個深閨中的少女,到因情而死,再到死後還魂與柳夢梅相聚,她的人生經歷了多次重大的轉折。這種變易的思想不僅體現了命運的無常,也讓我們看到了人類在面對命運時的不屈與抗爭。
時位關係在兩部作品中也有著重要的體現。《西廂記》的故事發生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受到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和阻礙。他們所處的時位決定了他們的愛情之路充滿了艱辛與挑戰。然而,正是這種時位的限制,讓他們的愛情更加珍貴和感人。
《牡丹亭》中,杜麗娘所處的時代同樣對她的愛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她生活在一個封建禮教森嚴的社會中,女性的自由和權利受到極大的限制。然而,她卻敢於突破這種限制,追求自己的幸福。她的行為不僅挑戰了當時的社會秩序,也展現了人類對自由和愛情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