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律對《周易哲學視角下的〈三國演義〉第 116 回解析》的解析:
(一)《〈三國演義〉第 116 回解析》
周易哲思蘊妙玄,三國百轉史篇連。
鍾會分兵謀漢中,武侯顯聖定軍山。
陰陽變幻玄機隱,命運無常世事遷。
忠義仁德載千古,風雲際會話當年。
(二)詮釋:
這首詩圍繞《三國演義》第 116 回,以七律的形式展現了其中蘊含的周易哲學思想。詩中描述了鍾會分兵的策略和武侯顯聖的情節,體現了陰陽變化和命運無常的觀念,同時強調了忠義仁德的重要性,最後感慨當年的風雲變幻。
“周易哲思蘊妙玄,三國百轉史篇連”:這兩句指出《周易》的哲學思想蘊含著精妙深邃的道理,而《三國演義》的故事曲折多變,與歷史篇章緊密相連。
“鍾會分兵謀漢中,武侯顯聖定軍山”:描述了第 116 回中的主要情節,鍾會分兵漢中的軍事行動,以及武侯諸葛亮顯聖於定軍山的神奇場景。
“陰陽變幻玄機隱,命運無常世事遷”:體現了周易哲學中陰陽相互轉化、變化莫測的思想,以及命運難以捉摸、世事不斷變遷的特點。
“忠義仁德載千古,風雲際會話當年”:強調了忠義仁德等價值觀在歷史長河中的重要意義,以及人們在回顧當年的風雲變幻時所引發的感慨。
整首詩透過對《三國演義》第 116 回的解析,結合周易哲學的視角,展現了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思考。
(三)《三國演義》第116回回目,經典梗概,主要人物,經典情節,經典詩句,經典典故,中心思想及指導思想:
《三國演義》第116回回目:鍾會分兵漢中道,武侯顯聖定軍山。
經典梗概:
司馬昭決心伐蜀,派鍾會率領大軍出征。鍾會讓許褚之子許儀為先鋒,分兵三路取漢中,自己則統領十萬餘眾隨後。鄧艾也接到伐蜀之詔,調兵遣將準備出戰。蜀國後主劉禪聽信宦官黃皓之言,信了神婆所說,認為魏國疆土將歸自己,對姜維的告急表文置之不理,黃皓還將姜維的書信隱藏,耽誤了軍中大事。許儀作為先鋒,在攻南鄭關時,雖關前蜀軍以武侯所遺十矢連弩射退許儀,但他最終還是幫鍾會大軍奪下此關。後鍾會兵至陽安關,蜀將傅僉與副將蔣舒商議戰守之策,傅僉欲戰,蔣舒欲降。傅僉出戰鍾會,鍾會佯敗,傅僉欲退入關時,卻發現蔣舒已降魏,關上豎起魏家旗號。傅僉大罵蔣舒忘恩背義,復與魏兵接戰,最終被圍,身受數槍,自刎而死。鍾會得了陽安關,關內糧草、軍器極多,於是犒賞三軍。夜裡,魏兵在陽安城中聽到西南上喊聲大震,連續兩夜如此,鍾會驚疑不定,前去檢視。到定軍山時,得知此處是夏侯淵歿處,鍾會悵然。隨後狂風大作,數千騎突出,魏兵大亂,回營後只說見陰雲中人馬殺來,卻不傷人,只是一陣旋風。鍾會問降將蔣舒得知此處有諸葛武侯之墓,便親自前往祭拜,祭畢狂風頓息,愁雲四散,清風習習,細雨紛紛。當晚,鍾會在帳中伏几而寢,夢見諸葛亮綸巾羽扇,告誡他入蜀後萬勿妄殺生靈,言訖拂袖而去。
主要人物:
1. 鍾會:曹魏將領,飽學之士,善於用兵,此次伐蜀的主要將領之一,他領軍有方,但也執法嚴格,比如因許儀犯軍規便將其斬首示眾。在定軍山遇到諸葛亮顯聖後,對諸葛亮心存敬畏。
2. 許儀:虎將許褚之子,勇猛有餘但可能行事不夠謹慎,作為先鋒本想立頭功,卻因未做好修路搭橋之事,犯了軍規,被鍾會斬首。
3. 傅僉:忠勇的蜀將,面對魏兵勢大,堅持出戰,在蔣舒投降、自己陷入重圍的情況下,仍奮勇殺敵,最終自刎而死,展現出了高尚的氣節。
4. 蔣舒:與傅僉一同守關的蜀將,貪生怕死,背主求榮,投降了魏國。
5. 姜維:蜀漢後期的重要將領,聽聞魏兵來襲,積極應對,但因劉禪被黃皓矇蔽,導致軍情延誤,局勢對蜀漢極為不利。
6. 劉禪:蜀漢後主,昏庸無能,輕信宦官黃皓和神婆的話,對姜維的告急表文毫不重視,只知貪圖享樂,導致蜀漢面臨危機。
7. 諸葛亮:雖已去世,但在定軍山顯聖,其英靈仍心繫蜀漢百姓,警告鍾會入蜀後不可妄殺生靈,展現出他對蜀漢的一片赤誠之心。
經典情節:
1. 許儀之死:許儀作為先鋒,本應逢山開路,遇水疊橋,專心修理橋樑